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血标本的温度及其保存时间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相关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常规检查的60名健康人的相关资料,分析血标本检测结果与其保存时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全血标本的保存时间对HGB、RBC的影响较小,但是MCHC、HCT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出现明显变化。
结论:采取静脉血后应立即送检,保证标本能够在2小时后完成检测,若未能及时检测应将其放置在4℃的环境中保存。
关键词: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 血常规检验 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51-02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能够为疾病的检查和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逐渐进步,血液分析仪以其快速、可靠、准确的特点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逐渐普及。通常临床检验在上午8时以后进行,不能够及时检测标本的情况十分常见,为研究全血标本的保存时间以及温度对其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60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研究报告如下。
1 器材与方式
1.1 仪器与试剂。本次研究选用的仪器是Syemex-KX21血液分析仪、配套质量控制无和配套试剂,冰箱、水浴箱、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剂[1]真空采血管和采血针。
1.2 方法。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检验对象是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常规检查的60名健康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1-6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5.61±2.07)岁;根据选用仪器的相关保养要求对检测仪器进行全面的维护,并采用质量控制物严格控制质量,保证将检验结果控制在质控范围[2]中。在温室环境中使用2毫升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每位对象采集3份,采血后立即测定(立即测定的检验结果为对照组)并将其分别放置于温室(25℃)、冰箱(4℃)和水浴箱(32℃)中,于1h、2h、4h、6h、8h、12h、24h、48h、72h时检测。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经研究发现,在72小时内的各个时间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主要呈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水平与对照组之间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红细胞的分布密度在12小时内的4℃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4小时内在32℃及25℃环境中有明显升高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在4℃中基本稳定,而25℃环境中12小时内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0.05);4℃中的红细胞积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24小时内25℃环境中有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4小时内32℃中的水平升高明显,(P<0.05)。
2.2 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各个温度环境中的全血标本检验结果均呈下降趋势,但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2小时内中间细胞的绝对计数不断上升,在4℃环境中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其在6小时内的25℃及32℃环境中有明显升高表现,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小板变化。在72小时的检验研究中,各个温度环境中的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温度对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影响比较明显,采血2小时后的检验结果较之对照组有明显上升,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外周血中的各种异常细胞检验对于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血液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异常细胞的百分比较低,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
本组研究发现,全血标本的保存时间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影响不大,其在72小时的变化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MCHC及HCT水平会表现出明显变化,怀疑与抗凝血标本渗透压相关,标本血细胞处在高渗的环境下,细胞中的渗透压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若在血液标本的检测过程中遇到渗透压较低的稀释液,会发生水分进入红细胞的现象,进而导致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RDW水平升高,甚至会有RBC破裂的现象发生,进而减少RBC的计数,MCV随之升高,导致MCHC下降和HCT升高的最终结果。根据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判断贫血应确保在标本采集后的4小时内进行测定,不能够进行及时测定的标本应放置于4℃的环境中保存[3]。72小时内EUT%、LUM%有所下降,但(P>0.05),在6小时内的25℃及32℃环境下,MXD%会有明显升高,依据电阻抗原理,不同白细胞经过计数小孔时会产生不同的脉冲,而脉冲的大小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结果不同,当有白细胞形态改变时,若细胞空泡、核右移情况增多,就不能够准确的反应真实结果,而白细胞中稍有微小细胞的形态变化就会影响结果,故在采集后的4小时内测定十分必要。血小板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仪器鉴别时区分大小而非其性质,故可能会将聚集的血小板误认为是小红细胞。MPV的稳定性最弱,时间越久其变化越大,怀疑与血小板的结构以及生理机制相关。
参考文献
[1] 奚焕琴.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8(07):109-110
[2] 高玉华,乐家新,王海红,兰亚婷,王红霞.血标本保存条件对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2,13(04):198-199
[3] 乐家新,丛玉隆,王海红,李绵洋,兰亚婷,王红霞,秦晓玲.血标本保存条件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15(14):106-107
[4] 丁艳琼,田晓红,房晓惠,马艳兰.用快速血糖计监测不同血标本血糖值的对比性研究[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12,20(17):120-121, http://www.100md.com(李兰云)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常规检查的60名健康人的相关资料,分析血标本检测结果与其保存时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全血标本的保存时间对HGB、RBC的影响较小,但是MCHC、HCT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出现明显变化。
结论:采取静脉血后应立即送检,保证标本能够在2小时后完成检测,若未能及时检测应将其放置在4℃的环境中保存。
关键词: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 血常规检验 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51-02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能够为疾病的检查和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逐渐进步,血液分析仪以其快速、可靠、准确的特点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逐渐普及。通常临床检验在上午8时以后进行,不能够及时检测标本的情况十分常见,为研究全血标本的保存时间以及温度对其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60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研究报告如下。
1 器材与方式
1.1 仪器与试剂。本次研究选用的仪器是Syemex-KX21血液分析仪、配套质量控制无和配套试剂,冰箱、水浴箱、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剂[1]真空采血管和采血针。
1.2 方法。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检验对象是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常规检查的60名健康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1-6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5.61±2.07)岁;根据选用仪器的相关保养要求对检测仪器进行全面的维护,并采用质量控制物严格控制质量,保证将检验结果控制在质控范围[2]中。在温室环境中使用2毫升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每位对象采集3份,采血后立即测定(立即测定的检验结果为对照组)并将其分别放置于温室(25℃)、冰箱(4℃)和水浴箱(32℃)中,于1h、2h、4h、6h、8h、12h、24h、48h、72h时检测。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经研究发现,在72小时内的各个时间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主要呈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水平与对照组之间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红细胞的分布密度在12小时内的4℃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4小时内在32℃及25℃环境中有明显升高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在4℃中基本稳定,而25℃环境中12小时内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0.05);4℃中的红细胞积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24小时内25℃环境中有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4小时内32℃中的水平升高明显,(P<0.05)。
2.2 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各个温度环境中的全血标本检验结果均呈下降趋势,但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2小时内中间细胞的绝对计数不断上升,在4℃环境中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其在6小时内的25℃及32℃环境中有明显升高表现,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小板变化。在72小时的检验研究中,各个温度环境中的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温度对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影响比较明显,采血2小时后的检验结果较之对照组有明显上升,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外周血中的各种异常细胞检验对于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血液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异常细胞的百分比较低,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
本组研究发现,全血标本的保存时间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影响不大,其在72小时的变化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MCHC及HCT水平会表现出明显变化,怀疑与抗凝血标本渗透压相关,标本血细胞处在高渗的环境下,细胞中的渗透压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若在血液标本的检测过程中遇到渗透压较低的稀释液,会发生水分进入红细胞的现象,进而导致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RDW水平升高,甚至会有RBC破裂的现象发生,进而减少RBC的计数,MCV随之升高,导致MCHC下降和HCT升高的最终结果。根据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判断贫血应确保在标本采集后的4小时内进行测定,不能够进行及时测定的标本应放置于4℃的环境中保存[3]。72小时内EUT%、LUM%有所下降,但(P>0.05),在6小时内的25℃及32℃环境下,MXD%会有明显升高,依据电阻抗原理,不同白细胞经过计数小孔时会产生不同的脉冲,而脉冲的大小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结果不同,当有白细胞形态改变时,若细胞空泡、核右移情况增多,就不能够准确的反应真实结果,而白细胞中稍有微小细胞的形态变化就会影响结果,故在采集后的4小时内测定十分必要。血小板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仪器鉴别时区分大小而非其性质,故可能会将聚集的血小板误认为是小红细胞。MPV的稳定性最弱,时间越久其变化越大,怀疑与血小板的结构以及生理机制相关。
参考文献
[1] 奚焕琴.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8(07):109-110
[2] 高玉华,乐家新,王海红,兰亚婷,王红霞.血标本保存条件对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2,13(04):198-199
[3] 乐家新,丛玉隆,王海红,李绵洋,兰亚婷,王红霞,秦晓玲.血标本保存条件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15(14):106-107
[4] 丁艳琼,田晓红,房晓惠,马艳兰.用快速血糖计监测不同血标本血糖值的对比性研究[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12,20(17):120-121, http://www.100md.com(李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