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44
编号:13690846
肌上皮细胞在涎腺疾病及肿瘤中的研究现状(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健康之路》 20144
     赵腾达[22]等在2012年通过结扎大鼠一侧腮腺导管制作了不同时间点的腮腺萎缩模型,定量分析了MEC在腮腺萎缩不同时间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他观察到导管结扎后5 d内,MEC反应性大量增殖,随后数量增长略缓慢,伴随腮腺的逐渐萎缩,100天后细胞数量快速减少。且在腮腺萎缩早期,MEC位于腺泡及闰管表面,呈星形或梭形,随着腺体的萎缩,最终呈梭形分布于导管样结构的外层。他推论:MEC自身增殖以及对导管阻塞的抵抗效应是引起数量增多的重要因素。唾液腺萎缩晚期MEC所环绕的大导管的扩张,除考虑小导管融合外,还应该与对腮腺的萎缩抑制效应有关。

    3 肌上皮细胞抵抗涎腺萎缩

    如果将萎缩的涎腺组织制成病理切片放在光镜下观察:显著的特点就是腺泡细胞结构的丧失和导管细胞的增加,但在不同腺体,腺泡消失的方式各有不同。Takahashi[23,24]认为在唾液腺内增殖活性差异可能是导致腺泡消失方式不同的一个主要因素。Burgess[14] 的研究认为MEC在正常腺体中增殖速度较低,但是在腺体受到损害及萎缩状态下增殖活性增高,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涎腺的萎缩,Takahashi,Kohgo[25]等在大鼠涎腺的萎缩期发现了增殖高峰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