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86例X线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X线片检查在诊断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6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X线片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9例患儿有肠管轻度扩大或不扩大,形态细长,31例病情加重者,可见中上腹小肠局部充气;73例患儿的肠间隙增宽宽度超过5mm,51例患儿的变窄与增宽肠袢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节段性;在发病早期,有10例可见少量液气平面,随着病情进展,有52例可见宽大气柱,有扁长的液平面;13例可见肠管壁周围有弧状透光影,16例可见肠壁上有半环状、环状或小囊状的透光影;5例患儿的腹部密度较高,协腹膨隆,15例可见肠袢浮于腹部。
结论:X线诊断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小儿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出血坏死性肠炎X线小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6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05-02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人群多为儿童,其发病机制主要与C型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有关[1]。由于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所以临床诊断多采用腹部X平片检查。为探明确X线片检查在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对86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6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在15天~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9)岁。临床症状:发热74例,呕吐65例,便血41例,腹泻80例,可陈述腹痛68例。所有患儿均经血常规、粪便培养、X线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明确诊断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1.2方法。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接受腹部X线片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DigitalDiagnost数字X线机,电流500mA。患儿取站立位及卧位,分别进行摄片,投射电压70kV、电流200mA,站立位摄片时间为0.15~0.25s,卧位摄片时间为0.3~0.5s。摄片后,注意观察肠管形态、肠间隙、肠管内积液、门静脉系统及肠壁积气、气腹及腹腔积液情况。
2结果
经X线片检查,86例患儿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X线片表现:
(1)肠管形态:69例患儿有肠管轻度扩大或不扩大,形态细长,31例病情加重者,可见中上腹小肠局部充气,18例可见小肠普遍性充气,但充气程度较轻。53例可见结肠内同时充气,15例结肠内气体,为机械性肠梗阻。53例患儿的肠管内缘形态为波浪状或粗齿状,54例患儿的充气肠管表现为棱角征。检查后随访1~2d,发现31例患儿有选择性肠袢固定、扩张。
(2)肠间隙:73例患儿的肠间隙增宽宽度超过5mm,51例患儿的变窄与增宽肠袢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节段性,52例可见肠管内壁襞变粗,且粗细不均匀,40例可见肠管狭小纤细,形态僵直。
(3)肠管内积液:在发病早期,肠管内积液普遍不多,有10例可见少量液气平面,随着病情进展,肠管内积液逐渐增多,在立位片中可见肠管内有高度不等的液气平面,有52例可见宽大气柱,有扁长的液平面,12例患儿在结肠内可见少量液气平面。
(4)门静脉系统及肠壁积气:13例可见肠管壁周围有弧状透光影,16例可见肠壁上有半环状、环状或小囊状的透光影,5例患儿的肝区有树枝状透光影。
(5)气腹及腹腔积液:5例患儿的腹部密度较高,协腹膨隆,15例可见肠袢浮于腹部,10例患儿的膈下可见新月状透光影。
3讨论
儿童是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病具有进展快、起病急、临床症状(便血、腹泻、呕吐、腹痛)明显等特点,大部分无腹部包块,粪便腥臭,听诊可见肠鸣音亢进,患儿容易出现休克现象[2]。对于疑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患儿,应结合X线平片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3]。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为病变肠段发生了程度不一的黏膜坏死、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据国内文献报道显示[4],急性坏死性肠炎的特征主要为:肠壁有厚薄不均的增厚改变;肠腔呈大小不一的扩张;皱襞有不均匀增粗改变。在本次研究中,发现86例患儿中有69例可见肠管轻度扩大或不扩大,形态细长;52例可见肠管内壁襞变粗,且粗细不均匀。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发病早期无肠梗阻现象,所以早期的X线平片很少发现明显的肠腔充气,或者仅有轻度充气。本组病例中,31例病情加重者,可见中上腹小肠局部充气,18例可见小肠普遍性充气,但充气程度较轻。53例可见结肠内同时充气。小肠病变肠段多表现为节段性,各节段间隔正常,可因肠管痉挛而导致肠管缩小,充气肠管呈棱角征,肠壁僵直。正常情况下,肠壁间隙的宽度应在1mm~2mm之间,在肠壁发生轻度增厚时,肠壁间隙会随之增宽,一般在3mm~5mm之间,通常不会>5mm。在发生坏死性肠炎后,由于肠襞发生了明显水肿,所以肠间隙会进一步增宽,其宽度会>5mm。本组患儿中,就有73例患儿的肠间隙增宽宽度超过5mm。
肠壁在发生水肿坏死后,会增加肠壁脆性,所以肠腔内气体容易进入肠壁,在肠壁中出现环状、小囊状或半环状的积气影,随着积气的增多,多个积气融合后会形成双弧状积气影。本组病例中,有13例可见肠管壁周围有弧状透光影,16例可见肠壁上有半环状、环状或小囊状的透光影,5例患儿的肝区有树枝状透光影。总之,X线诊断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小儿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建国.秋季小儿急性肠炎诊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9):173-174
[2]黄俊敏,王彦人,杨士珍等.超声检查对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诊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5):741-741
[3]吴丽明.婴幼儿腹部立位片肠腔液平的X线与临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39-140
[4]王会苹,张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455-456, 百拇医药(骆科林)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6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X线片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9例患儿有肠管轻度扩大或不扩大,形态细长,31例病情加重者,可见中上腹小肠局部充气;73例患儿的肠间隙增宽宽度超过5mm,51例患儿的变窄与增宽肠袢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节段性;在发病早期,有10例可见少量液气平面,随着病情进展,有52例可见宽大气柱,有扁长的液平面;13例可见肠管壁周围有弧状透光影,16例可见肠壁上有半环状、环状或小囊状的透光影;5例患儿的腹部密度较高,协腹膨隆,15例可见肠袢浮于腹部。
结论:X线诊断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小儿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出血坏死性肠炎X线小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6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05-02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人群多为儿童,其发病机制主要与C型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有关[1]。由于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所以临床诊断多采用腹部X平片检查。为探明确X线片检查在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对86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6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在15天~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9)岁。临床症状:发热74例,呕吐65例,便血41例,腹泻80例,可陈述腹痛68例。所有患儿均经血常规、粪便培养、X线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明确诊断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1.2方法。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接受腹部X线片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DigitalDiagnost数字X线机,电流500mA。患儿取站立位及卧位,分别进行摄片,投射电压70kV、电流200mA,站立位摄片时间为0.15~0.25s,卧位摄片时间为0.3~0.5s。摄片后,注意观察肠管形态、肠间隙、肠管内积液、门静脉系统及肠壁积气、气腹及腹腔积液情况。
2结果
经X线片检查,86例患儿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X线片表现:
(1)肠管形态:69例患儿有肠管轻度扩大或不扩大,形态细长,31例病情加重者,可见中上腹小肠局部充气,18例可见小肠普遍性充气,但充气程度较轻。53例可见结肠内同时充气,15例结肠内气体,为机械性肠梗阻。53例患儿的肠管内缘形态为波浪状或粗齿状,54例患儿的充气肠管表现为棱角征。检查后随访1~2d,发现31例患儿有选择性肠袢固定、扩张。
(2)肠间隙:73例患儿的肠间隙增宽宽度超过5mm,51例患儿的变窄与增宽肠袢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节段性,52例可见肠管内壁襞变粗,且粗细不均匀,40例可见肠管狭小纤细,形态僵直。
(3)肠管内积液:在发病早期,肠管内积液普遍不多,有10例可见少量液气平面,随着病情进展,肠管内积液逐渐增多,在立位片中可见肠管内有高度不等的液气平面,有52例可见宽大气柱,有扁长的液平面,12例患儿在结肠内可见少量液气平面。
(4)门静脉系统及肠壁积气:13例可见肠管壁周围有弧状透光影,16例可见肠壁上有半环状、环状或小囊状的透光影,5例患儿的肝区有树枝状透光影。
(5)气腹及腹腔积液:5例患儿的腹部密度较高,协腹膨隆,15例可见肠袢浮于腹部,10例患儿的膈下可见新月状透光影。
3讨论
儿童是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病具有进展快、起病急、临床症状(便血、腹泻、呕吐、腹痛)明显等特点,大部分无腹部包块,粪便腥臭,听诊可见肠鸣音亢进,患儿容易出现休克现象[2]。对于疑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患儿,应结合X线平片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3]。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为病变肠段发生了程度不一的黏膜坏死、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据国内文献报道显示[4],急性坏死性肠炎的特征主要为:肠壁有厚薄不均的增厚改变;肠腔呈大小不一的扩张;皱襞有不均匀增粗改变。在本次研究中,发现86例患儿中有69例可见肠管轻度扩大或不扩大,形态细长;52例可见肠管内壁襞变粗,且粗细不均匀。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发病早期无肠梗阻现象,所以早期的X线平片很少发现明显的肠腔充气,或者仅有轻度充气。本组病例中,31例病情加重者,可见中上腹小肠局部充气,18例可见小肠普遍性充气,但充气程度较轻。53例可见结肠内同时充气。小肠病变肠段多表现为节段性,各节段间隔正常,可因肠管痉挛而导致肠管缩小,充气肠管呈棱角征,肠壁僵直。正常情况下,肠壁间隙的宽度应在1mm~2mm之间,在肠壁发生轻度增厚时,肠壁间隙会随之增宽,一般在3mm~5mm之间,通常不会>5mm。在发生坏死性肠炎后,由于肠襞发生了明显水肿,所以肠间隙会进一步增宽,其宽度会>5mm。本组患儿中,就有73例患儿的肠间隙增宽宽度超过5mm。
肠壁在发生水肿坏死后,会增加肠壁脆性,所以肠腔内气体容易进入肠壁,在肠壁中出现环状、小囊状或半环状的积气影,随着积气的增多,多个积气融合后会形成双弧状积气影。本组病例中,有13例可见肠管壁周围有弧状透光影,16例可见肠壁上有半环状、环状或小囊状的透光影,5例患儿的肝区有树枝状透光影。总之,X线诊断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小儿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建国.秋季小儿急性肠炎诊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9):173-174
[2]黄俊敏,王彦人,杨士珍等.超声检查对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诊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5):741-741
[3]吴丽明.婴幼儿腹部立位片肠腔液平的X线与临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39-140
[4]王会苹,张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455-456, 百拇医药(骆科林)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