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氯芬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对巴氯芬治疗脊椎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2013年6月~2013年9月,收集了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全体病患均有中、重度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照组病患入院后,接受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入院后,接受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同时给予巴氯芬片辅助治疗。
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情况更佳。另外,两组病患接受治疗后,Ashworth评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低。
结论:巴氯芬能够有效治疗脑损伤后痉挛,缓解病患肌张力增高情况,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因此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巴氯芬脊髓损伤肌痉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3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52-02
据有效数据统计,在脑髓损伤病患中,大约有近四成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肌痉挛。肌痉挛对病患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病情严重者无法正常行走、站立,患处疼痛感也令患者饱受折磨[1]。在本文中,笔者将收集了2013年6月~2013年9月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巴氯芬治疗脊椎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取自于2013年6月~2013年9月,收集了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全体病患均有中、重度肌张力增高情况。其中男病患42例,女病患38例,年龄范围为20~56岁,平均年龄38岁。病患病史2~18个月,平均病史10个月。全体病患入院后接受常规检查,经检查得知,全体病患肝脏、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且无癫痫病、精神病史。
1.2方法。对照组病患行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①保持正确的体位:当病患病情稳定且脊柱已固定并保持稳定后,提醒病患定期变更体位,提高俯卧位的肌耐力,以确保骨折部位的正确排位[2]。该行为能够有效避免压疮、关节挛缩或痉挛的发生。②关节保护与训练:在病患各项生命体征均处于平稳状态的情况,且有医护人员陪同的情况下,鼓励病患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根据病患个人身体素质,酌情确定每日活动时间与次数。病患进行关节活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动作要轻柔缓慢,活动范围尽量达到最大生理范围。该行为对于恢复病患关节活动能力、肌腱组织与肌肉缓解僵硬、抽筋情况有着积极影响。③选择性肌肉功能强化练习:肌肉功能的强化训练是脊椎损伤后康复练习中的一大板块,作用原理为:通过肌肉功能的强化训练,使病患的肌肉组织实现代偿功能,完成瘫痪肌肉的功能,使病患能够自由移动身体,正常生活[3]。④呼吸训练以及排痰训练:医护人员可将单手或双手,放置于病患胸骨下部或上腹部,病患呼吸过程中,呼气时加压,呼出时立刻松手,替代腹肌功能,提高病患换气量。当病患有痰多、咳嗽的情况,医护人员可使用相应手段,震动病患胸部或背部,配合体位引流,顺利将痰液排出体外。⑤健康宣教:向病患以及家属进行相关肌痉挛的知识介绍,使病患对该病症更加了解,懂得如何避免或改善肌痉挛的发生。研究组基于对照组之上,给予巴氯芬片辅助治疗。根据病患个人情况,起始剂量为3次/d,5mg/次,用药 3~7d后增加5mg,医护人员可根据病患个人病情,酌情使用药量,注意药剂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00mg[4]。
1.3诊断标准。诊断方法为Sshworth评分法:0级:肌张力无增高情况;1级:肌张力小幅度增高,活动时,关节活动度会有短暂性的卡住情况;1+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关节活动时会突然卡住后,始终呈现一定阻力;2级:肌张力有较明显增高,不过肢体活动依旧比较正常;3级:肌张力显著提高,病患无法正常活动;4级:病患肢体运动伸缩受限。
治疗标准为:①显效:肌张力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级;②有效:肌张力较治疗前降低1~2级;③无效:病患病情无任何好转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集数据,计量资料用(X±S)代表,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40例病患:显效14例(35%),有效15例(37.5%),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29例(72.5%);观察组40例冰魂:显效22例(55%),有效16例(40%),无效2例(5%),总有效率38例(95%)。结果显示,观察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佳。对照组病患治疗前Ashworth评分(5.24±0.96),治疗后(4.53±0.28);观察组病患治疗前Ashworth评分(5.27±0.74),治疗后(2.24±0.46),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低。
3结论
巴氯芬,别名氯苯安丁酸,是γ-氨基丁酸(GABA)的一种衍生物。巴氯芬被用于药物治疗疾病时,主要是对脊髓的骨骼肌产生松弛、镇静的效果。巴氯芬广泛应用于多发性硬化所导致的脊髓感染、脊髓外伤、赘生性的肌痉挛症以及大脑性瘫痪、脑血管意外致使的肌痉挛。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收集了2013年6月~2013年9月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巴氯芬治疗脊椎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情况更佳。另外,两组病患接受治疗后,Ashworth评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低。
综上所述,巴氯芬能够有效治疗脑损伤后痉挛,缓解病患肌张力增高情况,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因此适合于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贾雪,何成奇,丁明甫,等.综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742-744
[2]张素洁,司同,李治,等.纳米穴位贴敷缓解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1):849-851
[3]彭慧,毛容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评定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1):1110-1112
[4]李东,刘伟,汪家琮,等.巴氯芬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9-40, http://www.100md.com(沈珍贤)
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2013年6月~2013年9月,收集了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全体病患均有中、重度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照组病患入院后,接受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入院后,接受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同时给予巴氯芬片辅助治疗。
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情况更佳。另外,两组病患接受治疗后,Ashworth评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低。
结论:巴氯芬能够有效治疗脑损伤后痉挛,缓解病患肌张力增高情况,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因此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巴氯芬脊髓损伤肌痉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3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52-02
据有效数据统计,在脑髓损伤病患中,大约有近四成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肌痉挛。肌痉挛对病患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病情严重者无法正常行走、站立,患处疼痛感也令患者饱受折磨[1]。在本文中,笔者将收集了2013年6月~2013年9月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巴氯芬治疗脊椎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取自于2013年6月~2013年9月,收集了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全体病患均有中、重度肌张力增高情况。其中男病患42例,女病患38例,年龄范围为20~56岁,平均年龄38岁。病患病史2~18个月,平均病史10个月。全体病患入院后接受常规检查,经检查得知,全体病患肝脏、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且无癫痫病、精神病史。
1.2方法。对照组病患行常规性综合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①保持正确的体位:当病患病情稳定且脊柱已固定并保持稳定后,提醒病患定期变更体位,提高俯卧位的肌耐力,以确保骨折部位的正确排位[2]。该行为能够有效避免压疮、关节挛缩或痉挛的发生。②关节保护与训练:在病患各项生命体征均处于平稳状态的情况,且有医护人员陪同的情况下,鼓励病患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根据病患个人身体素质,酌情确定每日活动时间与次数。病患进行关节活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动作要轻柔缓慢,活动范围尽量达到最大生理范围。该行为对于恢复病患关节活动能力、肌腱组织与肌肉缓解僵硬、抽筋情况有着积极影响。③选择性肌肉功能强化练习:肌肉功能的强化训练是脊椎损伤后康复练习中的一大板块,作用原理为:通过肌肉功能的强化训练,使病患的肌肉组织实现代偿功能,完成瘫痪肌肉的功能,使病患能够自由移动身体,正常生活[3]。④呼吸训练以及排痰训练:医护人员可将单手或双手,放置于病患胸骨下部或上腹部,病患呼吸过程中,呼气时加压,呼出时立刻松手,替代腹肌功能,提高病患换气量。当病患有痰多、咳嗽的情况,医护人员可使用相应手段,震动病患胸部或背部,配合体位引流,顺利将痰液排出体外。⑤健康宣教:向病患以及家属进行相关肌痉挛的知识介绍,使病患对该病症更加了解,懂得如何避免或改善肌痉挛的发生。研究组基于对照组之上,给予巴氯芬片辅助治疗。根据病患个人情况,起始剂量为3次/d,5mg/次,用药 3~7d后增加5mg,医护人员可根据病患个人病情,酌情使用药量,注意药剂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00mg[4]。
1.3诊断标准。诊断方法为Sshworth评分法:0级:肌张力无增高情况;1级:肌张力小幅度增高,活动时,关节活动度会有短暂性的卡住情况;1+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关节活动时会突然卡住后,始终呈现一定阻力;2级:肌张力有较明显增高,不过肢体活动依旧比较正常;3级:肌张力显著提高,病患无法正常活动;4级:病患肢体运动伸缩受限。
治疗标准为:①显效:肌张力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级;②有效:肌张力较治疗前降低1~2级;③无效:病患病情无任何好转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集数据,计量资料用(X±S)代表,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40例病患:显效14例(35%),有效15例(37.5%),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29例(72.5%);观察组40例冰魂:显效22例(55%),有效16例(40%),无效2例(5%),总有效率38例(95%)。结果显示,观察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佳。对照组病患治疗前Ashworth评分(5.24±0.96),治疗后(4.53±0.28);观察组病患治疗前Ashworth评分(5.27±0.74),治疗后(2.24±0.46),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低。
3结论
巴氯芬,别名氯苯安丁酸,是γ-氨基丁酸(GABA)的一种衍生物。巴氯芬被用于药物治疗疾病时,主要是对脊髓的骨骼肌产生松弛、镇静的效果。巴氯芬广泛应用于多发性硬化所导致的脊髓感染、脊髓外伤、赘生性的肌痉挛症以及大脑性瘫痪、脑血管意外致使的肌痉挛。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收集了2013年6月~2013年9月接诊的80例脊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巴氯芬治疗脊椎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情况更佳。另外,两组病患接受治疗后,Ashworth评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低。
综上所述,巴氯芬能够有效治疗脑损伤后痉挛,缓解病患肌张力增高情况,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因此适合于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贾雪,何成奇,丁明甫,等.综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742-744
[2]张素洁,司同,李治,等.纳米穴位贴敷缓解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1):849-851
[3]彭慧,毛容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评定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1):1110-1112
[4]李东,刘伟,汪家琮,等.巴氯芬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9-40, http://www.100md.com(沈珍贤)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折 > 脊柱、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