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例疟疾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疟疾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19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374例疟疾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疟疾临床特点及全组患者均予以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综合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结果:临床表现:发热373例(99.73%)、寒战371例(99.2%)、贫血69例(18.45%)、脾肿大231例(61.76%)、血小板减少140例(37.43%)。经综合治疗后368例均治愈(98.39%)。均未见不良反应,预后良好,有9例再燃,经再次予上述方案处理后均未见复发。结论:疟疾多为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亦可见,临床上主要有发热、寒战、贫血、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呕吐等多种表现,多样但大部分相对典型,需准确诊断、积极治疗,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安全有效,可作为疟疾首选药物。
关键词:疟疾临床特点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209【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29-01
, 百拇医药
疟疾为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因疟原虫感染后寄生、繁殖于人体红细胞内所致,临床上可见发热、寒战、贫血、脾肿大等多种复杂症状表现,会不同程度损伤脾、肝、脑、肺等脏器,可引发多系统损伤[1]。尽管国内加大了疟疾健康教育力度、规范了临床诊疗工作,如果处理不及时疟疾的致死率仍然比较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2]。为寻求更合理的诊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去年收治的374例疟疾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分析了疟疾临床特征,并探讨了青蒿素类药物联合静注治疗疟疾的方式与临床效果,综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19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374例疟疾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为境外输入性疟疾,主要为非洲的加纳、刚果、喀麦隆以及东南亚等,其中男性370例,女性4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2-17d,平均病程5d;均在入院后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并结合外周血细胞、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彩超等指标检查结果确诊为疟疾,入院后确诊时间≤1d。
, 百拇医药
1.2方法。资料分析: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整理、统计患者发热、寒战、贫血、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情况[3]。
治疗:全组患者入院确诊为疟疾后,均予以青蒿素类药物联合治疗,首次静推注射用青蒿琥酯120mg,第二日起继续静推注射用青蒿琥酯60mg,Q12h,总用量最低为为480mg,极少部分病人可适当增加剂量,出院后再带一盒的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6片,2片/天),如为间日疟及卵形疟则加用一盒伯氨喹片(24片,3片/天)。
1.3评价标准。治疗后,若患者原有的发热、寒战等临床表现消失,复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细胞未再找到疟原虫,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均好转,即表明患者治愈[4]。进一步观察患者预后效果、不良反应、病情复发状况。
2结果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发热373例(99.73%)、寒战371例(99.2%)、贫血69例(18.45%)、脾肿大231例(61.76%)、血小板减少140例(37.43%)。
综合治疗后368例治愈(98.39%),6例为半年内出现复燃或再燃现象,再次予以上方案处理后仍达到治愈,均未见不良反应,预后良好。
3讨论
3.1本次研究成果及意义。本研究在认识到疟疾临床特点、传统疗法特征与弊端以及改善疟疾临床诊疗手段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院一年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3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整理、统计患者发热、寒战、贫血、脾肿大等临床表现情况,并探讨全组患者青蒿素类药物静脉推注治疗方案以及临床疗效、预后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对全组374例患者查体、分析临床症状后发现,绝大部分疟疾患者都是以发热为首诊373例(99.73%),其余症状中包括寒战371例(99.2%)、贫血69例(18.45%)、脾脏肿大231例(61.76%)、血小板减少140例(37.43%)。经分析,疟疾患者临床上有发热、寒战、贫血、血小板减少、脾肿大等多种表现,但未出现发热症状的疟疾患者临床上常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和体征,而且以上患者在国外发病多次,每次都是简单处理后发热症状消失后未再进行系统的治疗,此类病人往往为带菌者,很容易再燃或复燃,如果患者麻痹大意,发病后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转为脑型疟而出现死亡。
, 百拇医药
全组患者全部予以青蒿素类药物静注治疗,综合治疗后368例治愈,6例为半年内出现复燃或再燃现象,再次予以上方案处理后仍达到治愈,均未见不良反应,预后良好,证实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所用青蒿素类药物时我国唯一得到全球一致认可的原创新型药物,我院采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的治疗方案不仅受到满意临床效果,还得到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的一致认可。
3.2相关研究分析与对比。国外有学者对疟疾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发现有45%-70%的患者有血小板减少现象,另外可见PLT、Hb、RBC计数下降以及NEUT%水平上升。学者推测,疟原虫大量进入人体血液会引发血小管阻塞、影响血液循环,还会刺激血液促凝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如此一来,血小板可聚集形成血栓;另外,疟原虫大量进入血液,会对机体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形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血小板产生抗体生理作用,也会影响血小板水平,此种现象可在疟原虫清除后逐渐得到控制[5]。
国内临床研究者尝试了多种方案治疗疟疾,其中当时青蒿素类药物疗效最佳、预后最好、安全度最高[6]。青蒿素类抗疟药在国内临床应用范围随尚不广泛,但临床效果确切,相关治疗方案目前已成为无并发症恶性疟疾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青蒿素是中草药提取物,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发现为抗疟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先导化合物,青蒿素可有效杀灭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繁殖体并促进其死亡,溶解度小、活性低、复发性高,临床上结合青蒿素的生化特性对其进行了化学结构修饰,有效改善了药物活性,新型的青蒿素类化合物药物可快速、高效杀灭疟原虫,且有低毒性特点,若能摆脱青蒿素完全依靠中草药天然提取的限制,便可促使青蒿素类药物规模化生产。有研究表明,静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时,用药30min可在受疟原虫感染的浆细胞内部发现双氢青蒿素,其在疟原虫膜系结构处聚集,并逐步进入线粒体膜、核膜、光面内质网及核糖体膜粗面,可损坏膜结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通透性,最终使疟原虫不能存活[7]。青蒿素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控制疟疾症状表现、提升疟疾一次治愈率、避免用药不良反应,提升用药依从性,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对待疟疾,应当尽可能高效运用镜检技术,注意观察患者发热、寒战、贫血、血小板减少、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对症积极使用青蒿素类药物联合治疗,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疟疾病情、争取彻底根治、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疟疾防治的临床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耿涛,赵青.2006~2012年西藏林芝地区疟疾发病分析[J].西南军医,2013,(6):656-656
[2]史映红,刘昌弟,李仕一等.绵阳市45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4,41(1):10-12
[3]方代华,季强,李娟等.儿童疟疾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2):111-113
[4]孙伯超,曾玉林,夏秒英等.盐城市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6):672-675
[5]刘耀宝,曹俊,周华云等.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1):44-47
[6]叶伟,赵伟,魏红霞等.恶性疟的诊断及治疗:附23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1):79-80
[7]张尔康,李艳,张士红等.淮安地区92例输入性疟疾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2):277-279, http://www.100md.com(覃宇城)
关键词:疟疾临床特点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209【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29-01
, 百拇医药
疟疾为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因疟原虫感染后寄生、繁殖于人体红细胞内所致,临床上可见发热、寒战、贫血、脾肿大等多种复杂症状表现,会不同程度损伤脾、肝、脑、肺等脏器,可引发多系统损伤[1]。尽管国内加大了疟疾健康教育力度、规范了临床诊疗工作,如果处理不及时疟疾的致死率仍然比较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2]。为寻求更合理的诊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去年收治的374例疟疾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分析了疟疾临床特征,并探讨了青蒿素类药物联合静注治疗疟疾的方式与临床效果,综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19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374例疟疾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为境外输入性疟疾,主要为非洲的加纳、刚果、喀麦隆以及东南亚等,其中男性370例,女性4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2-17d,平均病程5d;均在入院后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并结合外周血细胞、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彩超等指标检查结果确诊为疟疾,入院后确诊时间≤1d。
, 百拇医药
1.2方法。资料分析: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整理、统计患者发热、寒战、贫血、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情况[3]。
治疗:全组患者入院确诊为疟疾后,均予以青蒿素类药物联合治疗,首次静推注射用青蒿琥酯120mg,第二日起继续静推注射用青蒿琥酯60mg,Q12h,总用量最低为为480mg,极少部分病人可适当增加剂量,出院后再带一盒的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6片,2片/天),如为间日疟及卵形疟则加用一盒伯氨喹片(24片,3片/天)。
1.3评价标准。治疗后,若患者原有的发热、寒战等临床表现消失,复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细胞未再找到疟原虫,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均好转,即表明患者治愈[4]。进一步观察患者预后效果、不良反应、病情复发状况。
2结果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发热373例(99.73%)、寒战371例(99.2%)、贫血69例(18.45%)、脾肿大231例(61.76%)、血小板减少140例(37.43%)。
综合治疗后368例治愈(98.39%),6例为半年内出现复燃或再燃现象,再次予以上方案处理后仍达到治愈,均未见不良反应,预后良好。
3讨论
3.1本次研究成果及意义。本研究在认识到疟疾临床特点、传统疗法特征与弊端以及改善疟疾临床诊疗手段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院一年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3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整理、统计患者发热、寒战、贫血、脾肿大等临床表现情况,并探讨全组患者青蒿素类药物静脉推注治疗方案以及临床疗效、预后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对全组374例患者查体、分析临床症状后发现,绝大部分疟疾患者都是以发热为首诊373例(99.73%),其余症状中包括寒战371例(99.2%)、贫血69例(18.45%)、脾脏肿大231例(61.76%)、血小板减少140例(37.43%)。经分析,疟疾患者临床上有发热、寒战、贫血、血小板减少、脾肿大等多种表现,但未出现发热症状的疟疾患者临床上常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和体征,而且以上患者在国外发病多次,每次都是简单处理后发热症状消失后未再进行系统的治疗,此类病人往往为带菌者,很容易再燃或复燃,如果患者麻痹大意,发病后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转为脑型疟而出现死亡。
, 百拇医药
全组患者全部予以青蒿素类药物静注治疗,综合治疗后368例治愈,6例为半年内出现复燃或再燃现象,再次予以上方案处理后仍达到治愈,均未见不良反应,预后良好,证实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所用青蒿素类药物时我国唯一得到全球一致认可的原创新型药物,我院采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的治疗方案不仅受到满意临床效果,还得到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的一致认可。
3.2相关研究分析与对比。国外有学者对疟疾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发现有45%-70%的患者有血小板减少现象,另外可见PLT、Hb、RBC计数下降以及NEUT%水平上升。学者推测,疟原虫大量进入人体血液会引发血小管阻塞、影响血液循环,还会刺激血液促凝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如此一来,血小板可聚集形成血栓;另外,疟原虫大量进入血液,会对机体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形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血小板产生抗体生理作用,也会影响血小板水平,此种现象可在疟原虫清除后逐渐得到控制[5]。
国内临床研究者尝试了多种方案治疗疟疾,其中当时青蒿素类药物疗效最佳、预后最好、安全度最高[6]。青蒿素类抗疟药在国内临床应用范围随尚不广泛,但临床效果确切,相关治疗方案目前已成为无并发症恶性疟疾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青蒿素是中草药提取物,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发现为抗疟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先导化合物,青蒿素可有效杀灭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繁殖体并促进其死亡,溶解度小、活性低、复发性高,临床上结合青蒿素的生化特性对其进行了化学结构修饰,有效改善了药物活性,新型的青蒿素类化合物药物可快速、高效杀灭疟原虫,且有低毒性特点,若能摆脱青蒿素完全依靠中草药天然提取的限制,便可促使青蒿素类药物规模化生产。有研究表明,静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疟疾时,用药30min可在受疟原虫感染的浆细胞内部发现双氢青蒿素,其在疟原虫膜系结构处聚集,并逐步进入线粒体膜、核膜、光面内质网及核糖体膜粗面,可损坏膜结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通透性,最终使疟原虫不能存活[7]。青蒿素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控制疟疾症状表现、提升疟疾一次治愈率、避免用药不良反应,提升用药依从性,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对待疟疾,应当尽可能高效运用镜检技术,注意观察患者发热、寒战、贫血、血小板减少、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对症积极使用青蒿素类药物联合治疗,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疟疾病情、争取彻底根治、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疟疾防治的临床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耿涛,赵青.2006~2012年西藏林芝地区疟疾发病分析[J].西南军医,2013,(6):656-656
[2]史映红,刘昌弟,李仕一等.绵阳市45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4,41(1):10-12
[3]方代华,季强,李娟等.儿童疟疾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2):111-113
[4]孙伯超,曾玉林,夏秒英等.盐城市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6):672-675
[5]刘耀宝,曹俊,周华云等.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1):44-47
[6]叶伟,赵伟,魏红霞等.恶性疟的诊断及治疗:附23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1):79-80
[7]张尔康,李艳,张士红等.淮安地区92例输入性疟疾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2):277-279, http://www.100md.com(覃宇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