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2011年第10期
编号:12286764
探索中的急救中心设计(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1年第10期
     急救中心应体现“急”和“救”两个字,除了要有先进的急救指挥系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中国的急救中心建设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而急救中心的设计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课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相关专家的讲述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我国急救中心建设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深感欣慰,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当前急救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映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则是社会需求激增和国家标准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急救中心已经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据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吕传柱介绍,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大部分都建设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但是,急救中心建筑还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急救中心模式多样,造成了急救中心建筑标准不统一、空间设计不科学等问题。

    模式多样,标准不统一

    众所周知,急救中心担负着指挥调度、院前急救、急救培训、网络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城市急救医疗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急救中心建筑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了解,相关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以下简称“标准”)、《急救中心建筑技术规范》(200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等是一些专家近年积极探索的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其指导意义仍相当有限。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原党委书记、急救专家李远建告诉记者:“我国的急救中心目前还处在发展早期,各地自定模式,主要有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指挥调度型和依托型等类型。院前急救型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任务。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如沈阳等地的急救中心,除了承担全市日常急、危、重患者的现场抢救和途中医疗监护等院前急救,还提供院内急诊抢救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指挥调度型如郑州、广州等地的急救中心,统一受理“120”呼救,统一指挥调度急救车,但急救车及人员依托医院管理。依托型如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福建省急救中心,依托某家医院而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与院前加院内急救型相似,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一体化。”

    “在急救工作起步时期,这适应了当时的情况,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全国急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普遍对院前急救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模式,我国也有必要尽快加强对统一模式的研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各地都在自行发展,有些已经制定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差别很大,加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在具体建设中就显得有些混乱。”

    同样,有急救专家表示,院前急救的标准化、规范化不仅包括技术、信息等软件部分,还应包括建筑、装备等硬件部分。2007年,卫生部行业标准《救护车》发布,但是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还没有正式发布的国家标准。对此,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建国也期望国家能尽快制定、出台有指导意义的建筑设计标准。他说:“在急救中心建设方面,我国还缺乏像综合医院建设方面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之类的国家标准,因此就缺乏急救中心建筑的评价标准,很难评价一个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情况,不利于规范建设、科学发展。”

    随着急救中心建设的加速,建筑设计标准问题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候。当然,在目前没有正式出台国家标准的状况下,很多相关专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仍进行了诸多探索,以期能给新建、改建的急救中心在功能设置、空间布局、流线设计等方面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

    功能设置,根据模式类型设计

    因急救中心模式的不同,各地的急救中心的功能设置也略有不同。对此,李远建认为,院前急救型模式相对能够更好地体现急救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该模式,其他模式的急救中心也应逐步向这种模式转变。“标准”条文说明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指出“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业务用房主要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和后勤保障等用房。”

    *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选址首先考虑交通便利

    根据这样的功能设置,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网络信息科主任关金宝认为,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在选址时要首先考虑交通方便,最好能临近两条道路,方便车辆快速出入。因此,可选择周围环境相对安静、与市中心有些距离的地方。在选址时还要考虑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避免强电磁场干扰,避免通讯信号的干扰。急救站的选址应设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方便就近急救。

    *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

    同时,作为“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包子翰教授表示,考虑到急救中心车辆较多,要保持道路畅通,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这样相对占地面积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大用地面积,便于规划总体布局,同时也为将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地下停车库,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还有专家提出,急救中心要合理设置功能分区,保证人车、紧急救援物质等流线清晰,尽量避免干扰。同时,要保证急救车出车的顺畅和便捷,并设有充足的回车场地。包子翰指出,如果建地下停车库,必须充分考虑紧急出车顺畅和便捷,至少要有两个出入口,并考虑一定数量的地面停车位。

    空间布局,重在细节

    关于急救中心的建设,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指挥能力,这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系统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因此,急救中心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指挥中心非常重要。它既能应对日常急救处理的需要,又能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大规模综合实时调度,从而实现对空间的全面控制,使反应时间缩短,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紧急救援其实是人在时间上和死神展开的一场竞赛。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戴志中告诉记者:“在医学上抢救时间有‘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之分。所谓‘白金时间’是指从事故发生到急救不超过20分钟,‘黄金时间’则是指不超过1个小时。如果伤病员能够在‘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成功的希望就很大,如果过了这两个时段再进行抢救就困难了。”

    戴志中认为“急救中心必须体现‘急’和‘救’两个字,除了要有先进的急救指挥系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即急救中心的空间布局必须按照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而不是‘凭借经验随意建设’。有了合理的布局,急救中心就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反应时间,在每一个细节上为患者赢得时间,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基础。”

    ﹡指挥调度用房,设在楼层最高层

    “规范”中表明,指挥调度用房应包括调度大厅、多功能指挥会议室、程控交换机无线机房、配线室、暗室、投影室、机房等,还应酌情设置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男女厕所、观摩台、资料室等空间。为了确保通讯的畅通、环境的安静,指挥调度用房应设在楼层的最高层。

    对此,作为“规范”主要参与人,李远建说:“指挥调度用房设置在最高层是比较合理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其安全性,特别是要保证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能正常运行,否则指挥调度系统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其他部分的运行,影响紧急救援的效果。”, 百拇医药(马孝民)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