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0年第6期
编号:996704
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9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
脾虚,脾胃,1脾系的概念,1形态(解剖),2藏象与病能特点,2病因病机,3辨治,1辨证要点,2治疗要点,4病证举要,1胃痛(胃痞),腹痛,2呕吐,3呃逆,4噎膈,反胃,5泄泻,6便秘,7吐血,便血,8痰饮,9脾瘅,5治法方药,1温中燥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23)

    经过六十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医专业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发展至今出现了重复、繁多的现状,致使教师不易把握课堂教学主次,学生不易掌握基本知识点。为此,笔者在多年临床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感目前有必要删繁求简、去粗取精、突出要领,故以五脏病证概要为纲,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撰写《中医内科汇讲》,为今后《中医内科学》教材的改革提供思路与蓝本。今以脾系病证为例,抛砖引玉,敬请有识同仁指正。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1]体现了中医内外相应,人与天地合参,脏腑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观。

    1 脾系的概念

    1.1 形态(解剖)

    《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2]脾脉起于足大指,入腹中,属脾络胃,支者从胃,注心宫。开解剖学之先河。

    1.2 藏象与病能特点

    1.2.1 脾主运化 化水谷精微为气血,供养脏腑、四肢百骸,病则血虚气衰,肌萎失荣。司津液的输布、代谢,病则可见水湿、痰饮潴留,为病多端。

    1.2.2 脾统血 脾气统辖管理血液的运行,气行则血行,病则可见心脾两虚,失血、血虚、血瘀等。

    1.2.3 脾恶湿 湿属于阴邪,重浊黏腻,其伤人隐而缓。发病迟,其来也慢,其去也缓,病程长,病势缠绵,长年难愈。湿无定体,常随五气而从化。证有风湿、寒湿、湿热、暑湿之分,病随脾胃功能的差异,表现为脾阳虚、胃实热等不同。

    1.2.4 脾合胃 脾胃互为协作,共同完成运纳之职。脾主运化转输,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清,精微上承心肺,化气生血。胃主降浊,腐熟水谷,下降于肠。病则清浊不分,可见呕吐、泄泻等症。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胃协作,燥湿互济。大小肠秉受脾胃之气受盛传导,小肠分清,精微归五脏;大肠泌浊,传导糟粕。共同协调消化水谷之职。

    1.2.5 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 脾血充盈,脾气健旺,则唇红肉满,口纳知味。病则形瘦肌萎。

    2 病因病机

    脾系病证的核心病理因素为湿。湿的生成,既有外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0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