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1年第3期
编号:238231
基于细胞药代动力学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研究新思路与新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2月5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
细胞器,1中西药药代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模型与新技术,1血管成像检测技术与模型,2组织穿透新模型新技术,3亚细胞器分布的定量研究技术,2中西药合理联用的调控机制,1血管调控,2组织穿透调控,3亚细胞器层面的调控
     刘丹晨,周芳,张经纬,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9)

    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推动建立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中西医协同这一新医学模式的生命力。虽然中西药联用已成为国内外临床治疗的普遍现象和重要手段,但是中西药联用中的相互作用数据尚未完善,对于中西药联用的评判尚缺乏完备的科学数据支撑,尤其对于增效减毒的联用方案,更是因缺乏机制阐释而影响其广泛应用。

    化学药物通常具有明确的作用靶部位/靶点,而中药重在调理机体的功能状态,故中西药联用机制往往是中药通过调控靶部位的生理状态,创造更有利于化学药物代谢处置、发挥药效的微环境。经典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往往仅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经时过程,但对于靶点位于细胞内的药物,其从血液到达靶点需穿透多重组织与细胞屏障,简单的血浆药物浓度信息不能完全表征靶点部位的药物浓度,常出现药动-药效不相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传统药代动力学的发展。因此,药代动力学研究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药物进入靶组织/靶细胞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本文将聚焦细胞药代动力学思想指引下的中西药联用研究中的新模型、新技术、新机制,以期为中西药药代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1 中西药药代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模型与新技术

    对于靶点位于细胞内的药物而言,其发挥疗效的关键过程包括:首先需要吸收进入血液,再经过血液运送至靶器官,进一步从血管穿透进入靶组织后,被靶细胞摄取,最终分布到位于亚细胞器的相关靶点发挥作用[1]。因此,为阐明基于宏观层面以及微观(细胞药代动力学)层面的中西药联用的合理作用机制,需要建立“组织-细胞-亚细胞器”多水平相互作用研究的体外新模型与检测新技术作为支撑。近年来,中西药药代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学体系日趋成熟,尤其是在血管形态功能、药物的组织穿透、药物的亚细胞分布等方面均建立了可靠的模型与评价方法,可直观、定量地表征中西药联用后药物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器”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初步阐明中西药联用的药代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1.1 血管成像检测技术与模型

    在实体瘤中,包括血管异常在内的许多生理屏障阻碍了药物向肿瘤的有效输送[2-3]。因此,评估血管形态、血流量、血管张力等参数对于药物递送至关重要。在过去的20年里,多光子或双光子显微镜开启了生物成像领域的新纪元,其优势在于能在不损伤机体或模型的条件下获取肿瘤内部血管的三维(3D)动态图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