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循证研究与中医学术的实证探索
剂量,1处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2明确疗效,3新见病和罕见病的治疗,4不良反应的警示,5中西药物相互作用,6方剂配伍的实证考量,7传统制药法的检验与优化,8问题与展望
陆雁,黄煌(1.上海嘉会国际医院肿瘤中心,上海 200233;2.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循证医学是医学发展的科学要求和前进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某方药治疗某病证的循证研究日益增多,但零碎的研究未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妨碍了中医学术的科学阐述,不利于对中医学术的短板形成共识和明确学科发展的方向。经方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华,国内外对经方的循证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于中医循证研究的领先地位,因此与循证医学结合成为经方的优势。黄煌教授及其经方团队在“方-病-人”经方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文献,筛选和评价了843项经方循证研究,并基于循证依据,系统论述了当前对经方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剂量、配伍、剂型和煎煮方法的科学认识[1],初步建立了“方-病-人”的经方循证体系,并以经方循证研究为突破口,探索了中医学与循证医学结合的具体方法和意义。本文通过论述和举例,介绍在实证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学借助循证医学推动自身学术进步的方法、意义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1 处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是人云亦云的片面观点,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辨病施治随处可见。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术特征的提法,不过是在近代西医传入后,贯彻在中医院校教科书中,成为主流的学术观点。当然现在学界所提倡的辨证论治内涵比较复杂,对证的认识也各有差异。本团队根据黄煌教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认为“证”乃证据也,为临床用药的证据,可以是中医证候,也可以是特殊的症状或体征,本文所述的辨证治疗,即为此种含义。本团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既有辨病治疗,也有辨证治疗,均有效验,故提倡应秉持实证的精神,利用循证研究,结合具体情况处理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许多实例提示某些方剂使用时可以单纯辨证而不考虑辨病。例如,在1项回顾性研究中,15例诊断为多种疾病的患者(包括睡眠障碍、抑郁症、慢性头痛、偏头痛、颈椎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后遗症、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肾炎、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困难症、多发性肌炎和鼻炎),辨证为气郁、水毒,且均伴有肩胛间区不适的症状,服用半夏厚朴汤后伴随着肩胛间区不适的改善,上述疾病相关症状均得到缓解[2],提示肩胛间区不适是半夏厚朴汤证的“抓手”之一,使用半夏厚朴汤时可据此辨证治疗,而不用考虑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
亦有许多实例提示某些方剂治疗某病时,只辨病不辨证也有很好的疗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5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