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的眼动理论综述(2)
第1页 |
参见附件(543KB,5页)。
3.2 Reichle的E-Z读者模型
E-Z[7]读者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阅读中的眼动大多是由词汇通达引起,阅读时的眼动过程包括5个阶段:①对一个词的熟悉性验证(f);②完成对该词的词汇通达(lc);③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m),该阶段的眼动计划可能被随后的眼动计划取消;④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M);⑤实际的眼动阶段(s)。整个过程由两个功能不同的模块来执行,即对一个词的熟悉性验证和词汇通达由单词识别模块来执行,其余的加工过程由负责计划和执行眼跳的模块来执行。E-Z读者模型可以用图1予以说明。
图1A表明,认知操作(单词识别)影响眼动和注意转移,注意过程反过来又影响认知操作。当注意转移到某一个词时,即开始对该词进行熟悉性验证,熟悉性验证完成后,接着进行词汇通达,不稳定的眼动计划开始。词汇通达的完成导致注意转移到下一个词,不稳定眼动计划的完成导致稳定的眼动计划,接着执行眼跳。因为稳定的眼动计划一开始,便开始实际的眼动,因此s阶段只是暗含在图中。
不稳定眼动计划阶段与稳定眼动计划阶段之间的关系如图1B所示。在例1中,对词n+2的不稳定眼动计划始于对词n+1的稳定眼动计划阶段,结果两次眼动计划都得到了执行,一次是对词n+1的眼跳,另一次是对词n+2的眼跳。在例2中,对词n+2的不稳定眼动计划始于对词n+1的不稳定眼动计划阶段,因而对词n+1的眼动计划被取消,只有对词n+2的眼跳得以执行(即词n+1被跳读)。
如果阅读者对每一个词均注视一次的话(即只有词间的眼跳),上述模型可以用加工次序表征图说明其工作过程。在图2中,每一个方框代表一种具体的加工状态,表示在某一时刻,何种加工已经完成及何种加工正在进行之中。
图2中的方框代表模型所处的状态和随后进行的加工过程(方框上的数字是随意的,并不代表加工顺序)。标有字母的实线箭头表示该种加工已经完成,虚线箭头表示注意已向前转移(在图中用n=n+1表示,指注意已从词n转移到词n+1)。n代表被注意的词,而不是所注视的词。f表示对一个词的熟悉性验证;lc表示完成对该词的词汇通达;m表示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M表示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
上述模型的工作过程是,在句子的开始处(如图2的状态1),方框中的f(n)表示对词1的熟悉性验证尚未完成(此时n=1),当开始对句子加工时,状态的第一个变化是完成对词1的熟悉性验证,然后转入状态5,此时(f(n)已经完成)同时开始两种加工lc(n)和m(n+1),无论哪种加工先完成,都将结束状态5,或者进入状态2(完成m(n+1)时),或者进入状态6(完成lc(n)时)。假定是进入状态6,此时对词n的词汇通达已经完成 (注意已转移到下一个词),接下来进行的是对词2的f(n)和m(n)(方框6)加工的。这种转换意味着,虽然读者还在注视词1,但其注意已转移到词2,并开始了对词2的加工。从状态6转换到状态7则表示完成了对词2的不稳定眼动计划阶段,再转换到状态1则表示完成了对词2的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并执行了对词2的眼动(此处n=2)。值得注意的是,当最初进入状态1开始对词1进行熟悉性验证时,此时已开始对词2的加工(即对词2的加工是在再次进入状态1之前就开始的)。这是因为从进入状态6到返回状态1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阅读者的注意已转移到词2并开始了对词2的加工(对词2进行熟悉性验证,但这一过程并未完成)。总之,该模型体现出了预视效应(从状态5→状态2→状态7→状态1,这一路径中要完成眼动计划的不稳定计划和完成对词1的词汇通达,其预视效应要小一些)。
假如结束状态5后,进入的是状态6,此时,被注视的是词1,并已完成对词1的词汇通达,由此开始对词2的加工,但是对词2的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并未完成。另一条从状态6转换的路径是返回到状态5(箭头代表这种转换),表明对词2的熟悉性验证已经完成,并开始m(n+1),即对词3的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并取消m(n+1),即取消对词2的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此时虽仍在注视词1,但注意已转移到词2(n=2),对词2的词汇通达和对词3的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正在进行并且即将完成。假如随后进入的状态是6、7和1(另一条路径是2、3和1),当达到状态1时,对词3的眼跳得到执行,而词2则被跳读。从状态6到状态5这条路径表明有的词被跳读。
如果假定眼动仅仅只是由各个词的词汇特性驱使的,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如可预测性等)的影响,那么在眼动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个词的的加工时间分别是:
完成对词的熟悉性验证的时间t(fn)是该词频率的自然对数的线性函数,即
t(fn)=fb-[fm·ln(freqn)]
上式中fb和fm分别是截距和斜率。完成词汇通达的时间t(lcn)与词频的对数之间也是线性关系。即:
t(lcn)=△·t(fn)
上式中△是一个大于零的固定参数。识别一个词的总时间等于t(fn)与t(lcn)之和。
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的时间t(mn)、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的时间t(Mn)和执行眼动的时间t(s)分别是150ms、50ms和25ms。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句子中词之间的语义联系会影响对单词的识别。大量的眼动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个词的可预测性程度的大小会影响对该词的识别,从而影响对该词的注视持续时间和跳读。如果要在模型中考虑到可预测性的作用,那么在眼动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个词的加工时间分别是:
t(fn)={fb-[fm·ln(freqn)]}·(1-?准·pn)
t(lcn)=△·{fb-[fm·ln(freqn)]}·(1-pn)
上述公式中的pn表示对某个词的可预测性程度的大小(0< pn <1),?准为一个固定参数。
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的时间t(mn)、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的时间t(Mn)和执行眼动的时间t(s)分别是150ms、50 ms和25 ms。
上述模型能够对阅读过程的一些眼动现象予以解释,如能解释预视效应,对一个词的跳读等,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对一个词进行再注视,为此Reichle等人在其模型中假定,眼动模块既负责计划和执行词间的眼跳,也负责计划和执行词内的眼跳。词内的不稳定眼动计划阶段的时间t(rn)等于t(mn),词内的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的时间t(rn)等于t(Mn)。rn与mn的唯一区别在于它们是由不同的事件引发的,mn始于fn-1的完成,而rn则始于对词n的再注视。即当眼睛运动到一个词内的某一特定的位置时,立即就计划对同一个词的另一个注视位置的眼动。对一个词的再注视的眼动计划也会因为fn的完成而被取消(fn的完成引起眼动模块开始计划对下一个词的眼跳)。因此,取消再次注视的机制与跳读的机制是相同的。眼动计划保证后面的眼跳能取消前面的眼跳计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43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