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066238
阅读过程的眼动理论综述(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543KB,5页)。

     摘 要 该文介绍了解释阅读过程的主要眼动理论,并对早期的视觉缓冲器加工理论、直接假说和眼-脑假说、聚光灯理论、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等眼动理论和新近的战略战术模型和E-Z模型等眼动理论进行了评述。最后,对眼动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眼动,阅读过程,眼动理论。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以眼动为指标考察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学和阅读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眼动过程与阅读时读者的心理活动对应起来,阅读过程的眼动理论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眼动过程与阅读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心理学家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自的眼动理论来解释阅读过程。

    2 早期的眼动理论

    早期的眼动理论主要以描述性的模型解释阅读时眼动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为视觉缓冲器加工理论、直接假说和眼—脑假说、聚光灯理论、Morrison的眼动理论。

    2.1 视觉缓冲器加工理论

    该理论是由Bouma和de Voogd[1]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读者的眼动过程。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眼睛是按照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内容的难度。因为每次注视时,读者都提取视觉信息,并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点虽然已经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但是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内容的加工仍然进行着。在阅读过程中,被提取的信息不断地输送到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因为工作记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的内容就来不及加工。这时,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使在缓冲器中的信息得以继续进行加工。课文内容的难易只是影响注视课文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课文内容的难易没有关系。

    总之,该理论主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关系。后来有许多实验发现,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每个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与正在阅读的内容有关系。

    2.2 Just和Carpenter的直接假说和眼—脑假说

    Just和Carpenter[2]提出了直接假说(immediacy assumption)和眼—脑假说(eye-mind assumption)。

    直接假说认为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对遇到的每一个实词进行解释,有时会冒着出错的危险对一些词进行猜测。直接假说认为对所阅读内容在各个水平上的加工不是延迟进行,而是即时进行的。

    眼—脑假说认为只要被试正在加工这个词,他就会注视这个词。也就是说被试所加工的词正是他所注视的那个词。所以对某个词的加工时间就是对该词的总注视时间。

    一些研究支持上述两种理论。Just 和Carpenter[3]的研究表明,被试往往注视需要较多加工的地方。上述两种假说除了在阅读研究中得到验证外,在空间问题解决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但是,人们也对这两种假说提出了异议。当被试注视一个词时,还可以用边缘视觉获得该词右侧词的部分信息,也就是说,对一个词的某些加工在正式注视它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这样,对一个词的总注视时间并不能精确地反映对这个词加工所需要的时间。

    综上所述,Just和Carpenter的理论有一定的实验证据支持,但该理论对于一些问题尚不能完满地解释,例如,对一个词的注视时间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该词的加工时间。

    2.3 “聚光灯”理论

    McConkie[4]认为,可能存在一种独立于眼动的内部注意的转移机制,这种注意转移机制像一个聚光灯,在进行阅读时,聚光灯会沿着阅读材料移动。当对词的加工遇到困难时,比如遇到低频词,聚光灯就会停止移动。这时就会有一个信号传到眼动系统,使眼睛移动至遇到困难的地方。

    这个眼动理论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当我们的内部注意机制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信号使眼睛移动到出现困难的地方。但是这个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如果要等遇到了困难之后,才开始计划进行一次眼跳,这使眼跳前的那次注视时间过长。此外,怎样作出及何时作出“遇到困难”的判断均是比较模糊的概念。

    2.4 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

    Morrison[5]提出了一个精细的眼动理论模型用以解释阅读过程中的眼动。他保留了聚光灯理论中将内部注意机制比喻成一个聚光灯的思想,但是作了一定的修改。他认为,眼动是由于成功地加工而引起的,而不是由于遇到困难而引起的。Morrison认为,内部注意机制一次只加工一个词(词N)。使注意机制向下一个词(词N+1)移动的信号是对前一个词的成功识别。当注意机制移动到下一个词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信号传到眼动控制系统,进而发生眼跳,使眼睛注视下一个区域。Morrison的理论可以解释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1)对副中央窝的预视效应的解释。副中央窝预视效应是指当读者注视词N时,还同时可以获得词N+1和词N+2的某些信息。而Morrison认为,在眼动发生之前注意的焦点已经指向第N+1个词上了。

    (2)对注视的解释。Morrison认为,在同一时间里可以计划出不只一次的眼动。每次注意机制移动到一个新词上时,新的眼动信号就发出了,而不论先前发出的指令是否被执行。

    (3)对跳读的解释。跳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词根本就未被注视,而被跳越过去。在同一时间里,被试可以计划出一次以上的眼动。同时似乎存在一种机制,如果所计划的第一次眼动和第二次眼动之间间隔过于短暂,该机制就会取消第一次眼动计划。在有些情况下,即使取消了第一次眼动计划,它仍然会影响下次眼动的距离,即眼跳的距离。

    Morrison的理论比较系统,它可以解释一些眼动的基本事实,所以该理论为一些心理学家所接受。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不足:第一,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词被注视过若干次,为什么会出现回视;第二,不能解释注视停留位置是如何选择的。后来,人们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他的理论。

    3 新近的眼动理论

    与早期的眼动理论相比,新近的眼动理论不但对认知加工与阅读中眼动关系进行了定性的说明,而且进行了定量的描述。

    3.1 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

    Just、Carpenter和Morrison等人的模型都认为阅读中的眼动主要受认知因素的控制。而O′Regan[6]则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影响眼动的最主要因素是读者在注视早期获得的非词汇水平的信息,即眼睛在一个词上的最初停留位置,如果注视点落在一个词的最佳位置(靠近词的中部),那么就只有一次注视。而当注视点落在一个不适宜的位置,通常会有一次回视。在某个词上的注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次注视的停留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43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