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认知问卷》的编制(2)
第1页 |
第4页 |
参见附件(596KB,6页)。
根据中小学生对权威认知问卷27个项目得分的相关矩阵,本文具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子的数目:
(1)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2)因子解必须符合碎石检验;
(3)抽取的因子在旋转前至少要能解释3%的总变异;
(4)每一因素至少包括3个项目;
(5)以0.4作为负荷量的取舍点。
使用Kaisor正规化Varimax旋转,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经8次迭代收敛,得到了6个因子,这些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5.53%,由此可以认为因子的提取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根据表2的因子分析结果,本文对该6个因子进行了如下命名:
因子Ⅰ考察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质量及个性品质和道德修养等,对其在学生中的权威的影响,我们将其命名为“师德与知识”因子。
因子Ⅱ反映的是学生在有关日常行为规范的问题上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我们将其命名为“规则”因子。
因子Ⅲ反映的是学生在有关道德的问题上对教师权威的态度,我们将其命名为“道德”因子。
因子Ⅳ考察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等对其权威的影响,我们将其命名为“情感”因子。
因子Ⅴ考察的是学生可发挥其自主性、独立性的个人生活领域内,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状况,我们将其命名为“个人生活”因子。
因子Ⅵ考察的是教师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时,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状况,我们将其命名为“处理方法”因子。
其中因子Ⅰ、Ⅳ、Ⅵ代表权威拥有者——教师本身的素质,即教师具有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方式方法等,对教师权威的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教师权威的主观方面;因子Ⅱ、Ⅲ、Ⅴ代表的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与教师权威相关的问题和情景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状况,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教师权威的客观方面。
3.3问卷的信度
本文采用重测信度和同质性信度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I.问卷对初中二年级普通班57人间隔30天的重测信度为0.880;
II.问卷的各因子、主客观两方面和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如表3所示。表3表明,该问卷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均大于0.60,达到了对问卷信度的基本要求。
3.4问卷的效度
本文根据公式 (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I.通过公式 (重测信度)计算的问卷效度小于或等于0.938;
II.问卷的结构效度:由表4可见,(1)各因子分与总问卷分的相关明显高于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这表明因子既能对整个问卷作出贡献,同时,各自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各因子分与其所属的客观与主观因子分间的相关程度高于各因子分与总问卷分之间的相关程度,这表明总问卷分为主客观2个部分也是适宜的。(3)主、客观因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低于各自与总问卷分的相关程度,这表明2个分问卷是各自独立的。
上述3项结果证明这一问卷有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3.5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在编制问卷时采用开放式的问题进行项目的收集,但由于一部分被试年龄较小,对开放式问题回答时,出现了一些表达不清的情况,造成了初试项目上的一些浪费。今后,在收集项目时,可对年龄较小的被试采用访谈法以获得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资料。
尽管从总体上来讲,被试对问卷各个项目的认知得分的全体平均值在3.546~4.652之间,问卷的27个项目在误差范围内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小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但小学三年级对“1.经常训斥学生的老师”、五年级对“20.在选择朋友上”、高中二年级对“27.在课余生活安排上”的认知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051、3.146、3.165,因此这几项略微超过3分的项目,可以认为与影响教师权威认知的相关比较暧昧,在误差内有倾向于某一边的可能性,这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刚刚超过3分的问项作进一步的探讨与检验。
4结论
教师作为非父母重要成人,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权威主要受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影响教师权威主观方面包含I“师德与知识”因子、IV“情感”因子、VI“处理方法”因子,它们代表了权威拥有者——教师本身的素质;客观方面包含II“规则”因子、III“道德”因子、V“个人生活”因子,它们代表影响学生对教师权威服从的不同情境。
可见,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社会履行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职责;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社会的未来,应该按照社会的要求成长和发展,即服从教师的指导和教诲。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个性品质并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有效地树立起权威形象。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是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的,学生有选择受教育的权力,也有选择在哪些问题上服从与不服从教师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育者很好地把握教师权威的有效性。
既然教师权威作用于学生,学生是接受教师权威的主体,那么,验证教师权威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与否。因此,只有那些学生认同的教师主观所具有的权威因素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权威只有在学生承认其合理性的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 J. 著, 傅统先、陆有铨译. 儿童的道德判断.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122~125, 336~361
2 Damon W.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Child. San Francisco, Joss- ey-Bass, 1977
3 Hunter F & Youniss J. Changes in function of three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2, 18, 806~811
4 Tisak M.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166~176
5 Smetana J.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Child Development, 1988, 59, 321~335
6 Raviv A, Bar-Tal D, et al. Developmental in children′s percep- tion of epistemic author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 8, 157~167
7 Laupa M.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three authority attributes: Adult status, knowledge, and social positio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96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