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欺负中小学生的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1)
摘 要 在中小学里,欺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其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影响学生是否容易受到欺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应对策略的内涵、选择、影响应对策略成功的因素及国外对欺负行为的干预等方面的研究作了简要评述,并针对国内的欺负行为的现状提出若干建议。关键词 欺负行为,应对策略,干预。
分类号 B844.1
近20年来,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引起了国外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欺负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欺负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经常受欺负通常会导致学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丧失自尊、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1]。在同伴交往中,有的学生经常受到同伴的攻击和欺负,有的却很少成为受欺负者。究其原因,除了其生理条件、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因素之外,运用何种策略应对欺负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应对理论认为,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积极主动、适应性的应对,有利于消除、缓解个体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而消极被动、非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则易激起或强化负性情绪,导致个体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2]。中小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冲突和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因此,研究此阶段的欺负行为及应对策略,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1 欺负与应对的基本内涵
欺负是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身体的或心理的伤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