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创造性行为的动力来源探讨(1)
摘要个体创造性行为的动力来源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也是创造力研究领域中最为激动人心的话题。该文综述了人格特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与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结论认为创造性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个体内、外两个方面,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并且提出探讨环境作用的机制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创造性,动机,需要,个体。
分类号B848.6
推动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从何而来?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成为创造性研究领域中的焦点话题。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学派立场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对我们今天的创新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关于动力来源的几种理论观点
1.1人格特质观
, 百拇医药
心理测量学取向的研究者热衷于对高创造性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他们认为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来源于这些个体所具备的独特的人格品质。
Mackinnon和Barron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1]。他们最早对不同领域中的高创造性个体进行人格评定与研究,发现这些个体更加复杂、富于想象力、灵活、追求个人价值、有勇气、独立和自信。他们认为正是这些人格品质促使高创造性个体对新的可能性产生兴奋,并由此衍生出更加广泛的新想法;同时,这些个体对自己所产生思想的价值坚信不移,持续不断地去追求,最终获得创造性的成绩。
人格特质观获得了研究者的基本赞同,目前有影响的创造性理论都将其作为创造性行为产生的不可缺乏的资源:在Amabile的“创造性成分模式”中,将促使个体产生与追求新想法的人格特质称之为“与创造性相关的加工”成分,具体的内容有高度的自我约束、延迟的自我满足、挫折面前的坚持、判断的独立性、高度的自治、内控点、冒险意愿、追求卓越的愿望[2];在Sternberg的“创造性投资理论”中将人格特征作为创造性行为必须的资源,认为创造性的人格特质促进个体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增加他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和适度的冒险愿望,并激发个体的坚韧性和克服障碍的意愿,增强他们的自尊[3,4];在Harrington的“生态系统理论”中,将人格资源作为创造性产生必须的生态系统之一,认为高度创造性的个体具有高唯美主义价值观、广泛的兴趣、对复杂性的关注、高活力、独立判断、自主、直觉、自信、自我矛盾、能够接受不同观点、允许冲突及强烈的自我创造性意识[5]。
, 百拇医药
研究者们从高创造性个体的行为中不仅总结出大量与众不同的品质,而且发现这些品质随创造性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其中有两类特征在不同的高创造性个体身上稳定地存在:一是自发、愉悦、好奇与灵活,二是自我决定、高活力、自信和坚持。这两类特征使创造性个体的人格表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即在对待外界事物时,他们象孩子一样的开放与好奇;但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又表现得特别成熟,有主见。
1.2心理冲突观
以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创造性的能量来源于性与攻击[6,7]。
Freud认为个体的人格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相互作用的产物。创造性行为的产生过程是本我的冲动转化成能够被接受的、受到尊重的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自我与超我限制与压抑本我的表达性冲动,而创造使本我的冲动升华,以可被接受的、受到尊敬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满足了本我不驯服的表达性的冲动,又满足了自我与超我维持道德标准的愿望。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的冲动是推动个体产生出丰富想法的能量与激情的来源,自我与超我的限制是个体在创造性的想法变成创造性产品的过程中追求优异、坚持不懈的推动力量,创造性表达是个体应对心理冲突的有效手段。
, http://www.100md.com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心理冲突越多的个体,其创造性行为的动力就越强,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水平就越高。这一点已得到了一个实证研究的支持[8]:该研究显示心理失调的成人与孩子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性动机;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在情感失调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研究显示38%的著名人物有心理障碍;高创造性的个体身上发现较高水平的心理失调;情感障碍最严重的个体表现出最高水平的创造力。
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们还分析了心理冲突对创造性表现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情绪、情感的波动对创造性行为产生影响的。这种波动一是增强了个体自我表达的愿望,他们通过自我暴露缓解心理冲突所带来的不舒适感,释放紧张和焦虑,所以情绪、情感波动越大的个体,他们的自我表达愿望越强烈,创造性表现会越发出色。二是增加了个体心理体验的变化度与心理体验的强度,为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例如作家与艺术家们通常是靠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创作活动的,如果将疾病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注入到创作活动中,将会生产出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三是推动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在躁狂和抑郁状态中反复地波动。在躁狂状态时精力旺盛,浮想联翩,得意欣快,这时只需要很少的睡眠,忘我地卷入工作,创造性的想法不断涌现;在抑郁状态时悲观失望,生产效率很低,正好对躁狂状态的产品进行评价。研究者们认为在情绪失调的过程中,躁狂与轻度的抑郁状态对创造性的工作是有益的,而严重的抑郁对高质量的工作是有害的,但益处的总和大于害处[8]。
, http://www.100md.com
1.3自我实现观
以Mar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重视个体的潜能,相信一般人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9]。他们承认基本的生理需要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但更加关注的是自我成长、自我表达、自发性、幽默和爱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与精神分析的观点不同,人本主义认为创造性行为是由人类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所推动的,自我实现是人类健康的象征,高度的创造性是自我实现的标志,所以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个体不可能真正有病,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不可能产生真正有创造性的产品。自我实现的个体令自己与他人都很舒适,他们更多关注问题的解决,追求工作中的美丽、重要意义和公平。自我实现促进个体充分地体验与享受生活,同时产生有价值的具有创造性的产品。
人本主义学派分析与探讨了创造性动机产生的机制:Marslow认为创造性产生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成长的要求。他深入研究了创造性个体的生活,发现这些个体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描述,他们是健康的、独立的、愉快的。他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实现得越多,对创造性行为的推动力量会越弱;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的要求,实现得越多创造性活动的要求会越强。创造性产生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要求的满足越充分,个体创造性的愿望会越强烈。Rogers认为心理的成长成为创造性的潜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周围环境的悉心呵护对个体的创造性动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个体一生当中被爱和被接受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如果孩子得到他人无条件的爱,他们就会接受自己并发展出自我实现的冲动,个体只有完全地接受自己,才能够充分地实现自我。由此看来周围环境的悉心呵护是个体创造性动机的重要来源。Csikszentmihalyi认为对“流”(flow)的追求推动个体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他把自我实现的个体在工作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处于全身心的投入、甚至没有时间感的高度享受状态称作是“流”[10,11]。他发现在流中产生的作品常常是高度创造性的。Csikszentmihalyi通过广泛的访谈与现场研究确定了“流”产生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适宜的挑战水平。如果任务的挑战性太大,个体会变得焦虑,其愉快和关注将受到破坏;如果任务的挑战性不够高,个体就会体验到枯燥。高创造性的个体不断追求适宜的挑战性的工作,当他们应对问题的技能获得了发展时,他们会去追求更加困难的任务,这实际上是自我实现倾向中的一种自我强化。 Rhodes认为基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能够激发创造性,但所产生的创造性动机的类型不同[12]。个体为了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和自尊与爱这样的缺失性需要产生的创造性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增加自尊,健全心理功能;个体为了满足审美、认知和自我实现这样的成长需要而产生创造性行为时,他们追求的是高水平地解决重要问题,并从中获得快乐。尽管两种创造性动机的力量都很强,但心理冲突驱动创造性工作中的想象、兴奋和紧张;成长需要带来的是与创造性表达相关的信心、自发和认同,是一种积极的动机力量,促使个体热爱工作,并深深地卷入其中。高创造性个体一般受到上述两种力量的激发。, 百拇医药
关键词创造性,动机,需要,个体。
分类号B848.6
推动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从何而来?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成为创造性研究领域中的焦点话题。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学派立场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对我们今天的创新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关于动力来源的几种理论观点
1.1人格特质观
, 百拇医药
心理测量学取向的研究者热衷于对高创造性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他们认为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来源于这些个体所具备的独特的人格品质。
Mackinnon和Barron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1]。他们最早对不同领域中的高创造性个体进行人格评定与研究,发现这些个体更加复杂、富于想象力、灵活、追求个人价值、有勇气、独立和自信。他们认为正是这些人格品质促使高创造性个体对新的可能性产生兴奋,并由此衍生出更加广泛的新想法;同时,这些个体对自己所产生思想的价值坚信不移,持续不断地去追求,最终获得创造性的成绩。
人格特质观获得了研究者的基本赞同,目前有影响的创造性理论都将其作为创造性行为产生的不可缺乏的资源:在Amabile的“创造性成分模式”中,将促使个体产生与追求新想法的人格特质称之为“与创造性相关的加工”成分,具体的内容有高度的自我约束、延迟的自我满足、挫折面前的坚持、判断的独立性、高度的自治、内控点、冒险意愿、追求卓越的愿望[2];在Sternberg的“创造性投资理论”中将人格特征作为创造性行为必须的资源,认为创造性的人格特质促进个体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增加他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和适度的冒险愿望,并激发个体的坚韧性和克服障碍的意愿,增强他们的自尊[3,4];在Harrington的“生态系统理论”中,将人格资源作为创造性产生必须的生态系统之一,认为高度创造性的个体具有高唯美主义价值观、广泛的兴趣、对复杂性的关注、高活力、独立判断、自主、直觉、自信、自我矛盾、能够接受不同观点、允许冲突及强烈的自我创造性意识[5]。
, 百拇医药
研究者们从高创造性个体的行为中不仅总结出大量与众不同的品质,而且发现这些品质随创造性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其中有两类特征在不同的高创造性个体身上稳定地存在:一是自发、愉悦、好奇与灵活,二是自我决定、高活力、自信和坚持。这两类特征使创造性个体的人格表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即在对待外界事物时,他们象孩子一样的开放与好奇;但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又表现得特别成熟,有主见。
1.2心理冲突观
以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创造性的能量来源于性与攻击[6,7]。
Freud认为个体的人格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相互作用的产物。创造性行为的产生过程是本我的冲动转化成能够被接受的、受到尊重的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自我与超我限制与压抑本我的表达性冲动,而创造使本我的冲动升华,以可被接受的、受到尊敬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满足了本我不驯服的表达性的冲动,又满足了自我与超我维持道德标准的愿望。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的冲动是推动个体产生出丰富想法的能量与激情的来源,自我与超我的限制是个体在创造性的想法变成创造性产品的过程中追求优异、坚持不懈的推动力量,创造性表达是个体应对心理冲突的有效手段。
, http://www.100md.com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心理冲突越多的个体,其创造性行为的动力就越强,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水平就越高。这一点已得到了一个实证研究的支持[8]:该研究显示心理失调的成人与孩子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性动机;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在情感失调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研究显示38%的著名人物有心理障碍;高创造性的个体身上发现较高水平的心理失调;情感障碍最严重的个体表现出最高水平的创造力。
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们还分析了心理冲突对创造性表现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情绪、情感的波动对创造性行为产生影响的。这种波动一是增强了个体自我表达的愿望,他们通过自我暴露缓解心理冲突所带来的不舒适感,释放紧张和焦虑,所以情绪、情感波动越大的个体,他们的自我表达愿望越强烈,创造性表现会越发出色。二是增加了个体心理体验的变化度与心理体验的强度,为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例如作家与艺术家们通常是靠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创作活动的,如果将疾病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注入到创作活动中,将会生产出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三是推动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在躁狂和抑郁状态中反复地波动。在躁狂状态时精力旺盛,浮想联翩,得意欣快,这时只需要很少的睡眠,忘我地卷入工作,创造性的想法不断涌现;在抑郁状态时悲观失望,生产效率很低,正好对躁狂状态的产品进行评价。研究者们认为在情绪失调的过程中,躁狂与轻度的抑郁状态对创造性的工作是有益的,而严重的抑郁对高质量的工作是有害的,但益处的总和大于害处[8]。
, http://www.100md.com
1.3自我实现观
以Mar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重视个体的潜能,相信一般人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9]。他们承认基本的生理需要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但更加关注的是自我成长、自我表达、自发性、幽默和爱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与精神分析的观点不同,人本主义认为创造性行为是由人类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所推动的,自我实现是人类健康的象征,高度的创造性是自我实现的标志,所以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个体不可能真正有病,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不可能产生真正有创造性的产品。自我实现的个体令自己与他人都很舒适,他们更多关注问题的解决,追求工作中的美丽、重要意义和公平。自我实现促进个体充分地体验与享受生活,同时产生有价值的具有创造性的产品。
人本主义学派分析与探讨了创造性动机产生的机制:Marslow认为创造性产生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成长的要求。他深入研究了创造性个体的生活,发现这些个体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描述,他们是健康的、独立的、愉快的。他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实现得越多,对创造性行为的推动力量会越弱;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的要求,实现得越多创造性活动的要求会越强。创造性产生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要求的满足越充分,个体创造性的愿望会越强烈。Rogers认为心理的成长成为创造性的潜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周围环境的悉心呵护对个体的创造性动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个体一生当中被爱和被接受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如果孩子得到他人无条件的爱,他们就会接受自己并发展出自我实现的冲动,个体只有完全地接受自己,才能够充分地实现自我。由此看来周围环境的悉心呵护是个体创造性动机的重要来源。Csikszentmihalyi认为对“流”(flow)的追求推动个体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他把自我实现的个体在工作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处于全身心的投入、甚至没有时间感的高度享受状态称作是“流”[10,11]。他发现在流中产生的作品常常是高度创造性的。Csikszentmihalyi通过广泛的访谈与现场研究确定了“流”产生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适宜的挑战水平。如果任务的挑战性太大,个体会变得焦虑,其愉快和关注将受到破坏;如果任务的挑战性不够高,个体就会体验到枯燥。高创造性的个体不断追求适宜的挑战性的工作,当他们应对问题的技能获得了发展时,他们会去追求更加困难的任务,这实际上是自我实现倾向中的一种自我强化。 Rhodes认为基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能够激发创造性,但所产生的创造性动机的类型不同[12]。个体为了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和自尊与爱这样的缺失性需要产生的创造性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增加自尊,健全心理功能;个体为了满足审美、认知和自我实现这样的成长需要而产生创造性行为时,他们追求的是高水平地解决重要问题,并从中获得快乐。尽管两种创造性动机的力量都很强,但心理冲突驱动创造性工作中的想象、兴奋和紧张;成长需要带来的是与创造性表达相关的信心、自发和认同,是一种积极的动机力量,促使个体热爱工作,并深深地卷入其中。高创造性个体一般受到上述两种力量的激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