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2)
3对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应用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述评
3.1传统社会认知的局限及SIP范式的进步
传统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至今难以形成清晰一致的结论,因为传统社会认知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很大程度上源自自然认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是整体的认知结构,如观点采择、外显动机和道德判断等。利用整体认知结构来研究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往往得到混合不一致的结果[2]。Eisenberg和Fabes在综述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时也指出了传统的整体认知结构研究方法的缺陷[9]:(1)观点采择常常指的是静态的社会知识结构,因此难以辨认观点采择任务背后的那些特殊加工过程;(2)虽然儿童的外显动机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但到底是儿童报告的动机影响其亲社会反应还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行为反应在事后才阐明动机,这个问题尚不明确,而且有时候儿童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3)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以其它变量为中介(尤其对于低水平的道德判断而言),如代价、移情和社会能力等变量。
由于SIP范式着眼于具体、特定、即时的认知加工成分而非传统社会认知所关注的静态和整体的认知结构,所以,SIP模型在理论方法上和实证研究上都对传统社会认知研究范式带来了重大改变。基于Crick和Dodge[2]及Nelson[7]的分析,我们对传统社会认知范式和SIP范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比(如表1)。
由表1可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