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4年第4期
编号:12065691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年第4期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摘要对《中国妇女》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每隔5年选择一年,并在每一季度中选择一期杂志,统计男性刊登的征婚启事,总共得到332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中国男性在15年间对自身的人品、财产、相貌的重视程度显著增高,对自身的婚史和事业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对女方的持家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增高,对女方的健康和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降低。当代中国男性的择偶标准随时间的推移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仍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男性,征婚启事,要求条件,自陈条件,提及率。

    分类号B849

    1引言

    选择理想的生活伴侣是人的一生中所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而择偶标准作为意识观念的一部分,其变化反映了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特点。有人将择偶过程比作市场运作过程,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婚姻市场中进行讨价还价[1]。社会、文化、个人以及一些人口学因素都会影响择偶过程,同时家人、朋友、社区等也可能对个体的择偶过程产生压力和限制。
, 百拇医药
    Peres在1986年研究了以色列报刊上的1800例征婚启事,发现男女择偶标准间的区别正趋于消失;婚姻双方从以物质需要上的互相补充、支持和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力及相互满意程度为主[2]。Singh在1977年研究了纽约一家大报纸上由移居美国的印度人登载的征婚广告,发现种性在择偶中降低为不重要的因素[3]。Lin在台湾的研究发现,1971年的人们比1966年更愿意与教育程度相近的人结婚。作者分析其原因在于女子上学的机会增高致使女子同男子教育水平的差距缩小[4]。Hoyt在1981年以美国大学生为对象研究了10年中择偶标准的变化,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地位、智力、教育程度、相貌的关注程度上升;而对未来家庭生活、持家能力、贞节等关注程度下降。作者认为是由于两性性别角色变化、大众传媒、对浪漫爱情的理想化倾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造成了这种变化[5]。

    择偶标准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而且择偶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人择偶的情况进行研究。我国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如李银河在1989年对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中的300例(男女各150例)征婚广告进行了研究,发现年龄、身高和婚姻状况是中国人看重而其他文化中的人不太看重的因素[6]。1987年,白哈等人对中国6个城市的期刊上的400例征婚启事进行过研究[7]。1997年,钱铭怡和武志鸿对北京的某报纸的263例征婚启事进行了研究,发现两性择偶标准并未脱离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念[8]。上述的有关中国人择偶标准的有限的研究都是关于一般择偶标准的综合性研究,而缺乏对于择偶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仅见童辉杰的研究是对择偶标准变化的研究,但他的研究应用的主要是社会学方法。本研究将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某些量化的结果。
, 百拇医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推进,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的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择偶标准作为反映个体价值观念的一个敏感指标,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现有的关于择偶的研究多是通过征婚启事进行。作为人们寻求理想配偶的一种方式,征婚启事虽然简短,却客观而丰富地反映了人们择偶的心态[8]。本文也是通过对征婚启事的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在社会各类人群的不同属性对择偶标准的影响中,性别的影响仍然存在且相当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对不同性别的人群分别进行研究。而由于寻找配偶的积极态度的差异,男性占据了中国征婚启事的主体位置,征婚者明显多于女性[7]。本文将选择男性进行研究。

    2资料和方法

    2.1资料

    全部资料来源于《中国妇女》杂志。《中国妇女》是由全国妇联主办,面向全国范围发行的月刊杂志。此杂志于1984年9(10)月第一次刊登了征婚启事,是第一批刊登征婚启事的杂志之一。因此选择此杂志作为资料来源。选取1985年至2000年在该杂志上男性登载的征婚启事。1985年至2000年共15年的时间,每隔5年抽取1年,每年的4个季度各选择1期进行资料的收集。按上述原则抽取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第1、4、7、10期的所有由男性登载的征婚启事,共收集男性征婚启事332例。
, http://www.100md.com
    2.2方法

    变量的定义:每一则征婚启事包含2个部分:(1)征婚者自我条件的陈述和(2)对所征求的配偶要求的陈述。而每个部分又包括年龄、学历、身高、健康、婚史、相貌、皮肤、身材、气质、地区、户口、职业、职称、收入(指固定收入,如工资)、财产(包括住房、车辆等)、家境(包括家庭背景,如书香门第、军人家庭)、调动能力(指人员的跨地区调动)、负担(指赡养父母的负担)、持家能力、生育、性格、人品、情趣、入赘、修养、工作(指有无工作)、事业、职位(指工作头衔),共28个变量。并对各变量进行数量化的处理,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考虑到在编码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各项因素理解的不同,在编码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处理:(1)一男一女两位编码者同时进行编码;(2)进行编码前讨论对各项因素的理解,并提取少量征婚启事进行尝试编码,经讨论基本上达到理解一致;(3)编码结束后,对照两份编码,针对不一致处进行讨论,得到最后的编码。
, 百拇医药
    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对变量进行频率统计、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3结果

    3.1男性征婚者的基本特征

    3.1.1数量1985年为86例、1990年为127例、1995年为83例、2000年为36例,共332例。

    3.1.2年龄征婚者平均年龄为34.59岁,1985年为32.80岁,1990年为32.89岁,1995年为36.57岁,2000年为41.19岁。

    3.1.3教育水平抽样所得征婚启事中,共有237人提到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其中各年征婚者学历的分布情况见表1。

    3.1.4婚姻状况抽样所得征婚启事中,共有237人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未婚者1985年有45人(80.36%),1990年有67人(76.14%),1995年有38人(57.58%),2000年有10人(37.04%)。
, 百拇医药
    3.2男性征婚者自陈条件在历年的地位及提及频率

    将征婚启事中征婚者对自我条件的陈述定义为征婚者的自陈条件。按照这一定义统计不同年代自陈条件,发现征婚者提及了以下有关自身的条件:年龄、身高、健康、职业、学历、婚史、地区、相貌、收入、情趣、职称、人品、财产、事业、性格、负担、入赘、户口、职位、家境、修养、工作、气质、调动能力、持家能力和生育。

    这些自陈条件经卡方检验在不同年代出现的频率,发现有的条件在征婚启事中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有的在不同年之间基本不变,有的则呈下降趋势,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见相对重要变量排序的变化:

    (1)年龄:4个年份征婚者对自身年龄的提及率都很高,列在各项变量之首。

    (2)身高:身高变量在4个年份中的提及率都在80%以上,排在第2位。

    (3)健康:健康的排序有所下降,1985年排序在第3位,1990年降至第7位,2000年继续降至第9位。, http://www.100md.com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