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3)
各个项目的回答人数所反映的是各个应激源的心理影响范围的大小。列于前10位的多为日常琐事,而列后10位的多为较严重的生活事件。一个应激源(项目)的心理影响总量可以反映该应激源对于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影响程度。一个应激源对于学生总体心理影响总量等于该项目心理影响的平均数乘以受此应激源影响的学生数。严重的生活事件或变故,尽管可以导致遭遇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造成心理障碍,但由于它们很少发生,因此对于学生整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列于心理影响总量前10位的应激源(例如“升入大学或开始读研”、“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操心日常开支”、“学习内容加深”)没有一个是位于心理影响指数前10位的生活事件。
5讨论
自从1967年Holmes和Rahe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开创了心理应激量化研究的途径[1]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出不少测量青少年生活应激的工具,如在国外有Goddington编制的“生活事件记录”(GLER,1972)[5];Marx等(1975)所编制的SRRS大学生版本[2]。在国内有刘贤臣等(1987)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6];王宇中、冯丽云等(1999)编制的“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7];郑全全、陈树林(1999)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8],以及江光荣、靳岳滨(2000)编制的“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9];梁宝勇、黄莹等(2002)编制的“中学生生活应激量表[10];香港Ceclia Cheng编制的“香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CALES,1997)[11]。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利用各种应激量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