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格发展新模型述论(2)
相当多的研究证实了自主、积极关系和能力的需要对动机类型的影响。而且,三个需要满足,继而在动机类型上的个体差异与幸福感体验和心理健康是有密切联系的。对应Blatt的“人际关系与自我定义”模型,将人际关系的两个极端情况分列,即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由SDT构建起来的“心理需要与动机”模型。
1.3两大模型的比较
表面上看,上述两个模型好像是在阐释两个不同的发展问题。人际关系与自我定义模型强调个人必须协调好贯穿一生的两个核心发展任务:人际关系定位和自我定义,以达到对复杂的自我与他人的逐步把握。研究者最终关注的是个体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内部表征以及它们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展开。研究者致力于解释这些表征是如何确定、成形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引起心理问题的。因此这一模型更似特质理论和精神动力理论的人格发展观。
心理需要与动机模型则主要关注的是人类成长和幸福感的促进因素,对促进行为自动调节和产生积极体验的情境特别感兴趣。Ryan和Deci曾探讨了在行为过程中个体对外界因素、父母和教师支持等社会化环境作用的自动调节。因此,心理需要与动机模型关注的是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在发展早期这些动机的社会背景因素。此模型更有浓重的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格发展理论的色彩。
但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这两个理论存在关注点的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又是相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定位和自我定义两个关键问题的共同关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