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7年第2期
编号:12064552
小学2~5年级儿童基于成功基础率的策略适应性(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年第2期
小学2~5年级儿童基于成功基础率的策略适应性
小学2~5年级儿童基于成功基础率的策略适应性

     摘 要 以128名小学2~5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BST实验任务,对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进行控制,探讨了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差异和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在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的情况下,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2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3年级儿童,2、3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4、5年级儿童。(2)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发展存在阶段性,儿童在小学2、5年级内策略适应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一种渐进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为从小学2年级到4年级儿童的策略适应性呈现显著的、渐进的变化,4、5年级之间儿童策略适应性处于稳定状态。

    关键词 策略适应性,成功基础率,儿童。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策略是指向认知目标的心理操作,主体通过使用策略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信息加工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具有多样性。在策略的多样性面前,人们会根据情景的不同选择策略,从而出现了策略的适应性。策略适应性是近几年在策略选择和策略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新的概念,它是指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弹性地改变他们使用策略的能力。
, 百拇医药
    研究发现,策略适应性存在于广泛的群体。虽然策略适应性具有普遍性,但是对于策略适应性是否存在个体或群体的差异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策略适应性具有普遍性,不同群体之间具有相同的策略适应性,如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不同收入家庭的儿童之间,儿童和成人之间存在相同的策略适应性。而另外一些研究却发现策略适应性存在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Schunn和Reder通过研究发现策略适应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个体差异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在Schunn等的随后研究中,不仅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和推理能力不同的个体在策略适应性上存在差异,即使两个个体拥有相同的策略集,当策略的成功基础率发生变化时,他们在策略选择上的适应性也存在不同;陈英和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数学学习正常儿童和不良儿童在策略适应性上存在差异。

    针对策略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Schunn等认为以往的一些研究之所以没有发现策略适应性群体差异,是因为研究者所采用的实验任务导致的。以往一些研究的实验任务基本都是静态的,没有控制策略成功基础率的变化,被试只需根据题目特征选择策略,而不需要理会任务环境和成功基础率的变化,这样就限制了个体策略适应性的表现。策略成功基础率(base-rate of success)是指在某种环境下使用某种策略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几率。Reder的研究发现,被试的策略选择偏好受到已有策略近期被使用的比例所影响,也就是说策略的成功基础率会影响被试的策略选择和策略使用。在其随后的研究中也发现,针对变化的策略成功基础率,个体也会相应地变化他们适应策略的能力。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效的策略。其它研究结果表明,年长成人要比年轻的成人更多地使用不同的策略,策略使用存在年龄差异;有关儿童的研究发现,年长的儿童要比年幼的儿童在更多领域中使用不同的策略,但是对于策略适应性的发展特点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小学儿童的研究。另外,以往关于策略适应性的研究也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儿童在不同策略成功基础率情况下策略选择的变化情况和策略适应性的发展特点。所以本研究中选取小学儿童作为对象,采用条形构造(thebuilding stick task,简称BST)实验任务,考查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策略适应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的发展特点。
, 百拇医药
    为了更好地考查在成功基础率变化的情况下策略适应性变化情况和策略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在本研究中对实验有务和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控制:第一,均选用中立的实验任务题目,借此排除题目特征对策略选择的影响:第二,控制使用策略的努力程度,存实验任务中被试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策略,被试只需要进行两步操作就可以完成任务;第三,选取的个体均是首次接触BST任务,控制策略的熟悉度对策略适应性的影响:第四,对策略的成功基础率进行操纵,实验任务中一种策略的成功率由80%转变到20%,而另一种策略的成功率由20%转变为80%。通过这些控制,希望能够揭示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的差异,并且对于策略适应性的差异随年级变化的特点进行描述,为教育和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共136人。排除8名学生无效数据后,实际有效被试共128人,其中二年级32人(男生16人,女生16人,平均年龄8.47岁);三年级32人(男生17人,女生15人,平均年龄9,39岁);四年级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平均年龄10.51岁);五年级30人(男生15人,女生15人,平均年龄11.31岁)。这些被试之前均没有接触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实验任务。
, 百拇医药
    2.2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BST实验任务,在该任务中,首先向儿童呈现3个作为原始材料的不同长度的长方形(a、b、c)和1个被标为目标长度的长方形(d)。儿童必须相加或相减a、b、c3个长方形,使它们的组合长度等于目标长度d。a、b、c3个长方形中有1条(b)比目标长度d长,2个(a、c)比目标长度d短,在操作过程中a、b、c可以重复使用。任务有两种可选择的解决策略,但对于每一道题目而言,只有其中一种策略可以完成任务。一种策略是自比目标长度短的长方形开始,逐渐相加累积,得到目标长度,称为累加策略(under-shoot)。另一种策略是自比目标长度长的长方形开始,通过减法截去长的:部分,得到目标长度,称为递减策略(overshoot)。

    实验任务通过计算机呈现。目标长度d和原始材料a、h、c3个长方形同时呈现在屏幕上,如图1所示。a、h、c3个长方形可以用鼠标自由移动至“当前长度”位置,以便于与目标长度的比较。a、h、c可以重复使用,当其中的一个长方形被移到“当前长度”位置后,在其原来位置会自动出现新的等长的长方形,以备被试继续使用。为了控制长方形长度线索对策略选择的影响,本研究所采用的题目都选用中立性题目,即条形b和目标长度d的长度差近似等于目标长度d和条形c的长度差(差异在2个像素内)。

    整个实验包括3组题目。为了考察被试的策略适应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策略的成功率是变化的。

    2.3 实验程序

    在实验开始时,主试示范完成一道用累加策略和一道用递减策略完成的题目,让被试了解和熟悉实验任务,并且用指导语告诉被试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在实验开始后,被试必须完整地完成组l~3, http://www.100md.com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