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7年第2期
编号:12064544
偏见研究的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年第2期
     摘 要 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偏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涉及偏见的来源、偏见的形式、偏见的消除等。介绍了偏见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关于性别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偏见等的新近研究成果。

    关键词 偏见,态度,刻板印象,内隐偏见,外显偏见。

    分类号B849:C91

    1 偏见概述

    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prejudice)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产生偏见,就会倾向于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来评价其成员,而对该成员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只给予很少的关注或根本不关注。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偏见可以被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例如,Bourne认为偏见是一种态度,因而也是感情、看法和行为倾向的组合,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Allenson认为偏见是不正确的看法与态度。他还认为,对错误态度的肯定或偏爱也属于偏见,只不过人们一般讨论的是具有否定倾向的偏见。在日常生活中,偏见与歧视经常被人们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在社会心理学中,这两个词的含义有本质的不同。偏见是一种态度。因而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歧视(discrimination)则指行为。
, http://www.100md.com
    伴随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偏见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关于偏见的实质、偏见的结构、偏见的测量、偏见与歧视的关系、偏见的消除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社会心理学家的视野中,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社会阶级偏见等的大量研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偏见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2 偏见的来源

    早些时候,社会心理学家们倾向于用社会化、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个人心理因素(如遭受挫折、权威主义人格)等来解释个人为什么会持有偏见。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整个心理学的前沿,人们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待偏见的形成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认知机制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

    2.1刻板印象效应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生活在信息纷繁而又无法回避的环境中的人们为了节省认知资源,总是尽可能简化自己的认知过程,方法之一便是分类(categorize)。如把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每一类别的人具有某些特点,知道了个体属于某个类别,就容易预见该个体的行为。可见分类可以节省认知资源,认识世界也就相对简单了一些。
, http://www.100md.com
    对某个人群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刻板印象。有研究者指出,刻板印象其实就是认知心理学家所讲的“图式”,只不过它是一种专门针对社会群体的图式。这种将刻板印象观点视为一种图式的观点并没有象其它定义那样,强调刻板印象的“不正确性”、“僵化性”、“消极性”等等,认为这些特征是由“刻板印象是个人对某群体的图式”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有许多原因可导致个人持有错误的刻板印象: (1)个人行为的模糊性。人的行为与人的动机并非一一对应,这就给由人的行为判断其人格带来很大的困难。形成正确刻板印象的基础是形成对个人的正确认识。形成对个人的正确认识已属困难,形成对群体的正确认识(正确的刻板印象)则是难上加难。(2)接触机会。有的时候,个人仅仅接触过某一群体的部分成员,可现实要求他不得不形成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这就使人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3)群体的变化。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而针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未能做出及时的调整。此时的刻板印象就是错误的。 (4)利益和价值。人们对于一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考虑往往会导致对此群体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 (5)虚幻相关。如果两种信息都不常发生,人们会倾向于高估它们之间的相关。这种效应往往导致对少数民族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 (6)缺乏参照标准。
, http://www.100md.com
    当然。刻板印象与偏见有本质的不同。刻板印象是纯认知的,而偏见作为一种态度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但是,刻板印象可以作为偏见的一部分。态度结构的经典理论认为,态度由认知成分(cogni-tion)、情感成分(affect)和行为倾向(behaviortendency)三个部分构成。刻板印象可以充当其中的认知成分。由于上述列举的原因,刻板印象经常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以它作为基本成分之一的态度也是错误的,偏见即由此生成。

    2.2内群-外群效应

    人们通常会把社会分为两大部分——我们和他们。这就是说,将人们分为内群(我们,自己人)和外群(他们)是一种惯常的思维方式。外群的人经常被认为有更大的相似性。例如许多人觉得外国人长相都很相似(异族效应)。不仅如此,外群的人经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具有更多的消极品质。外群和内群的划分在对行为的解释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对外群和内群的归因结果有明显的不同,当发现内群成员行为良好时,人们倾向于将之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原因。而当发现外群成员具有相同的行为时,却倾向于归结为偶然的、外部的原因。Taifel等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fy theory)认为,个体会寻求特定社会群体的认同来提升其自尊水平同。照此逻辑,只有当个体在他所属的群体中或者对文化认同感到安全放心,他才会宽容其它群体和文化。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能够放心地尊重自己所属的群体时,才会对其他群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对外群产生偏见。Hornsey和Hogg在2000年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支持。
, http://www.100md.com
    2.3公平世界效应

    许多人觉得世界是公平或公正的,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现在所获得的奖惩由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定。许多事实和研究都表明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人们经常视而不见。假如某个人遭到另一个人粗暴无礼的对待,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这个人做了什么错事,其实,也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责任。这并不是因为人们不关心正义,而是他们没有看到事情不公正的一面。公平世界现象实际上是让人满足现状,所导致的偏见使人们对不公平的现象心安理得。

    3 偏见的形式

    3.1 内隐偏见与外显偏见

    首先介绍一个有趣的研究。Ayres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员走访了芝加哥地区90多家汽车销售商,采用统一的策略讨价还价,就销售商的一款成本价约为11000美元的新车,询问最便宜的售价。结果发现给白人的最终售价较为便宜,给有色人种的最终售价较贵。由这种价格的不平等可以看出偏见的存在。由此可见,在行为中,偏见常常以一种微妙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在人们对那些熟悉的、相似的以及感觉舒适的人或事物的偏好上。这说明了人们具有双重态度体制(dual attitude system)。针对同一对象人们可以有不同的外显(意识)和内隐(自, 百拇医药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