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7年第3期
编号:12064397
中小学教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的认知(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年第3期
中小学教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的认知
中小学教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的认知
中小学教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种欺负类型的认知

     由表1可知,破坏物品、殴打等身体欺负(情境1、3、7、8)正答率均较高,平均为92.8%;言语欺负中情境10(辱骂)及13(群体挖苦个体)的正答率在87%以上,但情境14(言语讥笑)及情境16(起外号)的正答率分别为65.7%和75.7%,言语欺负的平均正答率为80.2%,这说明教师较为认可辱骂及群体挖苦个体这类言语欺负行为,却有34%的教师认为“言语讥笑”不是欺负行为,24%的中小学老师认为“起外号”不是欺负行为。间接欺负(情境17、19、21)的平均正答率为68.5%,有30%的中小学教师认为“社会排斥”及“散布谣言”不是欺负行为,有35%的教师认为“说坏话”不属欺负行为。

    教师对22个情境的严重性认知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对每个情境的正答率与教师对该情境的严重性认知结果做Spearman相关分析,由表1可知,22个情境相关均达显著性水平。这说明教师鉴别一个情境是否属欺负行为与他们对该情境的严重性认知有关,即教师们认为某一冲突情境越严重,被判断为欺负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3.222个评定情境的区分度

    把被试以27%为界限进行高低分组,分别计算每个情境的区分度D,根据区分度的大小把22个情境划分为高(D>0.4)、中(D在0.2~0.4之间)、低(D<0.2)三个组,见表2。

    由表2可知,属于高区分度组及中区分度组中的情境中,除“情境14”外,所描述行为均不是欺负,而低区分度组中,除“情境4”外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