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因素人格结构(1)
摘要:本文在肯定孟子所谓“仁义礼智”是四因素人格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人格结构的先天基础,分析了四因素各自的五个特征,最后还讨论了肯定四因素是人格结构的依据等几个问题。关键词:孟子,仁义礼智,人格结构。 分类号B84-09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其生卒年有多种说法,现一般都倾向于元代程复心《孟子年谱》的考订,即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仅)的门人,是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声誉和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将二人的思想体系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学有所成后,同孔子一样地周游诸侯各国。宣传自己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但被认为不合时宜而未采纳。后退而著书立说,教授门徒,积极从事教育工作。遗留下来的著作有《孟子》七篇。其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本文仅拟就其提出的“仁义礼智”人格结构论作些探讨,以向海内方家请教。
1 孟子“仁义礼智”四因素人格结构的先天基础
按照孟子的说法,他的“仁义礼智”四因素人格结构是以其所说的“四端”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何谓“四端”?先请读他所写的如下的两段话: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