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1)
摘要:以自尊情感模型为理论起点。采用行为事件取样法。对58名1.5~4岁婴幼儿的掌控感和归属感事件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早期掌控感源于以动作为基础的掌控行为。包括掌控自我、掌控外物和掌控他人。而归属感一方面源于儿童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寻求归属,即主动归属感:另一方面源于不同情境下成人的行为使儿童获得了归属,即被动归属感。掌控感和归属感事件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反映了个体自尊的早期形态。
关键词 婴幼儿,自尊,掌控感,归属感,行为事件。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人格的基础和核心。自詹姆斯首次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自尊(self-esteem)概念后。自尊便因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自尊形成于3-4岁,但是3岁前自尊怎样酝酿形成,也即自尊起源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
, 百拇医药
Brown在其著作中用三种模型(情感模型、认知模型和社会学模型)来阐述自尊的性质和起源。其中,情感模型解释了早期自尊。该模型假设,自尊在儿童早期以掌控感和归属感为标志。其中,掌控感(sense of mastery)是指个体能够对周围世界施加影响的感觉,它不一定需要太大范围,而可能只是生活中的细小层面,反映的是一种个人化特征。这种感觉不同于能力感或胜任感。掌控感是过程取向的,是专心做一件事或努力克服困难过程中获得的感觉和体验,是一种由操纵和控制过程带来的能动感和愉悦感。而能力感或胜任感是在认知评价基础上产生的,基于对是否擅长做某事的判断,而这种评价判断是结果取向的。例如儿童玩橡皮泥时,挤捏的动作、橡皮泥在手指间变化的感觉和体验就会给儿童带来一种高度的愉悦感,这就是一种掌控感,它不源于“我是橡皮泥高手”的自我评价,却会提升儿童的自尊。而归属感(sere of belongingness)是指一个人被无条件地喜欢、接纳或尊重的感觉。起源于社会交往经验。它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品质或原因,而只取决于这个人是谁。归属感给人的生活尤其是年幼的婴幼儿提供了安全的基石,让人感到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会受到接纳和尊重。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论述“无条件积极接纳”时,也强调了自尊的这个方面[句。但归属感与反映性评价是不同的,反映性评价是个体有意识地知觉到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进而影响自我知觉和评价,例如意识到别人认为我们幽默,我们也可能认为自己幽默。但归属感不是发生在意识水平,而是一种直觉化的被爱的感觉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 百拇医药
从Brown的自尊情感模型可以看出,自尊在生命早期是有酝酿和萌芽过程的,只是来源与成人不同。它源于儿童早期掌控行为带来的掌控感及抚养者的喜爱与接纳带给他们的归属感。Jeanne等利用家庭自然观察法从自尊起源的角度研究了母亲、兄弟姐妹、研究对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婴儿归属感的影响。但是国内关于自尊起源、自尊早期表现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所以,本研究试图以自尊情感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自然观察法对婴幼儿获得早期掌控感和归属感的事件、行为、情感表现及发展规律进行初步的实证探索,为了解儿童自尊起源及早期表现提供第一手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随机选取1.5~4岁儿童58名,基本情况见表1。
2.2 研究程序
①预备观察。对各班儿童进行前期预备观察,累计时间约一个月,初步探索不同年龄儿童获得掌控感和归属感的行为表现。
, http://www.100md.com
②确定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及事件类型,并据此编制观察记录表。
③培训观察者、正式观察。
选取六名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观察记录者,进行为期一天的集中培训。研究者对自尊相关理论及常见行为事例进行讲解。使观察者理解各操作定义,进而能准确、全面地捕捉目标事件。观察者明确观察要求后进人各班进行随班自然观察,每班两名,观察两周(10天)。观察时间为8:00-11:00和14:00-16:00,包括儿童上课、自由活动和吃饭时间。按操作定义与事件类型记录行为事件,包括儿童的行为动作、声音语言、情感反应及外界反馈等。观察者定期讨论,对临时发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3 观察者信度
利用观察者一致性评估观察记录的信度。每班选取一天的事件记录,计算两名观察者的观察一致率[相同事件数/(相同事件数+不同事件数)1分别为:89.6%、90.8%、90.5%。最后确定事件数量为两名观察者记录的相同事件数量。
, http://www.100md.com
3 结果与分析
3.1 预备观察结果
3.1.1 操作定义
掌控感事件:
儿童自身做出的行为动作或发出的声音信号引发其积极情感反应,或因引发外物或他人的变化,进而为其带来积极情感反应(如微笑、发声的笑、拍手、挥动手臂、蹦跳等)。或相反。儿童在力图这样做而没有成功时,表现出消极情感反应(如哭泣、噘嘴、发脾气等)。
归属感事件:
情况一:儿童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或语言等方式主动寻求教师的关注、喜爱、接纳、抚慰等反馈,如果寻求成功。表现出积极情感反应;如果寻求失败,表现出消极情感反应。此类情况称之为“主动归属感事件”。
, http://www.100md.com
情况二:在正常活动或突发事件中,教师对儿童的关注、喜爱、接纳、抚慰等积极行为引发了儿童积极情感反应。此类情况称之为“被动归属感事件”。
3.1.2 事件类型
掌控感事件类型(见表2)。
归属感事件类型(见表3、表4):
3.2 正式观察结果
3.2.1 掌控感与归属感事件中的行为表现
以预备观察结果为基础。考察掌控感与归属感各类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如下:
①掌控感事件中行为
从掌控自我来看,儿童想对周围环境施加影响,首先控制的是自身行动。所以掌控自我成为儿童获得掌控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具体行为有上述(表2)三种。第一,完全自身动作包括上体动作、下体动作和全身动作。上体动作如活跃摆动手臂、拍手、点头等;下体动作如跺脚等;全身动作如爬、跑、跳、类似舞蹈、做操动作等。第二,借助外物的动作一般是借助大玩具等物体进行的动作,如在蹦床上跳、在大玩具模型里钻爬等。第三,自我发声是指儿童喜欢反复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是宝宝班儿童(1.5岁左右)常见的掌控行为之一。
随着儿童动作技能的增强,他们开始喜欢操纵各种外界物体。即掌控外物。最常见的是使物体运动。包括使大物体运动,如推/拉,转椅子,推/拽,搬/转大玩具。踢,拍大皮球,骑木马前进等;使小物体运动,如摇/甩小玩具,推小汽车,滚小皮球等。另外。使物体发声以获得明显的听觉反馈。如口吹,手摇,手捏发声的玩具,用手拍打门、柜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