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1)
摘要:编制适用于我国成年人使用的心理弹性量表。通过对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献分析,将心理弹性定义为能够帮助个体从逆境、灾难、丧失或威胁等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的心理特质。在确立内控性,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乐观性。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人格倾向性。接纳性5个维度后,编写与之对应的50个项目。通过对420名大学生被试的测试进行项目筛选后,形成由30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量表。通过对285名成年被试和457名大学生被试的实测,考察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结果表明,心理弹性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也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聚合效度和效标效度。结论:心理弹性量表具有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被用于中国成年人弹性特质的评估。
关键词:心理弹性、量表编制、信效度、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6
1、引言
, 百拇医药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识别“压力阻抗者”(“压力阻抗者”拥有的心理品质,被称作“坚韧性hardiness”或“坚韧人格hardy personality”)运动的兴起,国外心理学者开始开发出一个新的、非常有希望的研究领域,这就是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Nebel,2010)。积极心理学思想提出后,心理弹性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热情。
在我国。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和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空中和地面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一些地方性的心理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重大应激事件无一不对许多事件亲历者造成心理伤害或创伤。因此,国内心理学研究者也逐渐重视关于心理创伤和从创伤中恢复的心理学规律的探讨。
人们能否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创伤中复原,这取决于两大类因素。一类是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包括家人、朋友和社会各个方面在物质上的帮扶和心理上的支持。影响灾害亲历者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另外一类因素是个体内在因素,主要是心理弹性或弹性特质。外界的社会支持和内部的心理弹性都是帮助人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力量,因此它们都属于“复原力”。复原的外因是重要的,但仅仅拥有外部的社会支持,尚不足以帮助人们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复原。复原的内因是复原的必要条件。因此,同国外的情况一样,国内的灾害心理学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到弹性人格特质上。
, 百拇医药
关于心理弹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心理弹性的本质(是稳定的心理特质,还是一种过程或状态;是内在的心理品质,还是外界环境因素);心理弹性的结构;心理弹性的形成过程;影响心理弹性形成的因素(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心理弹性的评估或测量:作为一个中间变量,心理弹性在重大应激事件和应激反应后果变量(例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复原)之间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前。上述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许多成果,也有许多争议;无论成果还是争议,都大大地丰富了心理弹性研究文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国内的心理弹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心理弹性所包含的成分和心理弹性的评估这两个紧密相连的课题上,少数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缓冲或中介应激事件心理影响的心理和神经机制。例如,蔡颖、梁宝勇、周亚娟(2010)探讨了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雷鸣、戴艳、肖宵、曾灿、张庆林(2011)在一篇名为“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的综述文章中评述了心理弹性促进复原的神经机制。心理弹性的评估多采用心理测量法。国内研究者所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基本上都是以青少年为使用对象的。例如,高翔、郑日昌(2009)编制的《中学生复原力量表》和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在后面引用的三个研究中,都没有采用“心理弹性”这个术语,而是分别使用“特质性复原力”、“复原力”和“韧性”这三个汉语词指代resilience。
, 百拇医药
心理弹性是影响应激条件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构成人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按照《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的规划,本研究的目的是界定心理弹性的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2012)。
2、心理弹性概念和结构的确立
2.1 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
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词“re-silire”,原意为“跳回”(Zeap back)。国内也有研究者将resilience译作“复原力”、“压弹”、“抗逆力”和“韧性”。在英语词典中resilience有两个基本含义:(1)原义:指物体在被弯折、挤压或延展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2)引申:指人能够经受困境,或能快速从困境中恢复。心理学研究采纳引申的含义,心理弹性通常被看作是有助于处于逆境中的个体增加幸福感和创伤后的成长的内在的心理因素,并因此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Fredrickson,2001)。
, http://www.100md.com
关于resilience的性质,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resilience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即trait resilience(特质性弹性)或resilient trait(弹性特质),这种特质可以帮助个体战胜逆境,并从逆境所带来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例如Roth(2007)认为心理弹性这种特质可以被看作是来自于个体人格的一种保护机制,是个体以适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方式来保护自身不受生活中的逆境和消极情绪的影响。(2)强调re-silience是应对不利环境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或状态,即“状态性心理弹性”(state resilience)。例如,世界卫生组织(2009)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是:心理弹性包括了通过保护因子来降低危机因子对个体带来伤害性结果的积极适应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resilience汉译作“复原过程”。(3)倾向于将resilience看作一种应激结果,即“面对困境个体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功能”(Bonanno&Mancini,2008);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resilience汉译作“复原”。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统一规划,本研究将心理弹性的性质界定为一种人格特质。
, 百拇医药(梁宝勇 程诚)
关键词:心理弹性、量表编制、信效度、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6
1、引言
, 百拇医药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识别“压力阻抗者”(“压力阻抗者”拥有的心理品质,被称作“坚韧性hardiness”或“坚韧人格hardy personality”)运动的兴起,国外心理学者开始开发出一个新的、非常有希望的研究领域,这就是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Nebel,2010)。积极心理学思想提出后,心理弹性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热情。
在我国。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和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空中和地面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一些地方性的心理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重大应激事件无一不对许多事件亲历者造成心理伤害或创伤。因此,国内心理学研究者也逐渐重视关于心理创伤和从创伤中恢复的心理学规律的探讨。
人们能否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创伤中复原,这取决于两大类因素。一类是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包括家人、朋友和社会各个方面在物质上的帮扶和心理上的支持。影响灾害亲历者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另外一类因素是个体内在因素,主要是心理弹性或弹性特质。外界的社会支持和内部的心理弹性都是帮助人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力量,因此它们都属于“复原力”。复原的外因是重要的,但仅仅拥有外部的社会支持,尚不足以帮助人们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复原。复原的内因是复原的必要条件。因此,同国外的情况一样,国内的灾害心理学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到弹性人格特质上。
, 百拇医药
关于心理弹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心理弹性的本质(是稳定的心理特质,还是一种过程或状态;是内在的心理品质,还是外界环境因素);心理弹性的结构;心理弹性的形成过程;影响心理弹性形成的因素(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心理弹性的评估或测量:作为一个中间变量,心理弹性在重大应激事件和应激反应后果变量(例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复原)之间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前。上述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许多成果,也有许多争议;无论成果还是争议,都大大地丰富了心理弹性研究文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国内的心理弹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心理弹性所包含的成分和心理弹性的评估这两个紧密相连的课题上,少数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缓冲或中介应激事件心理影响的心理和神经机制。例如,蔡颖、梁宝勇、周亚娟(2010)探讨了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雷鸣、戴艳、肖宵、曾灿、张庆林(2011)在一篇名为“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的综述文章中评述了心理弹性促进复原的神经机制。心理弹性的评估多采用心理测量法。国内研究者所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基本上都是以青少年为使用对象的。例如,高翔、郑日昌(2009)编制的《中学生复原力量表》和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在后面引用的三个研究中,都没有采用“心理弹性”这个术语,而是分别使用“特质性复原力”、“复原力”和“韧性”这三个汉语词指代resilience。
, 百拇医药
心理弹性是影响应激条件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构成人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按照《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的规划,本研究的目的是界定心理弹性的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2012)。
2、心理弹性概念和结构的确立
2.1 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
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词“re-silire”,原意为“跳回”(Zeap back)。国内也有研究者将resilience译作“复原力”、“压弹”、“抗逆力”和“韧性”。在英语词典中resilience有两个基本含义:(1)原义:指物体在被弯折、挤压或延展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2)引申:指人能够经受困境,或能快速从困境中恢复。心理学研究采纳引申的含义,心理弹性通常被看作是有助于处于逆境中的个体增加幸福感和创伤后的成长的内在的心理因素,并因此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Fredrickson,2001)。
, http://www.100md.com
关于resilience的性质,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resilience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即trait resilience(特质性弹性)或resilient trait(弹性特质),这种特质可以帮助个体战胜逆境,并从逆境所带来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例如Roth(2007)认为心理弹性这种特质可以被看作是来自于个体人格的一种保护机制,是个体以适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方式来保护自身不受生活中的逆境和消极情绪的影响。(2)强调re-silience是应对不利环境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或状态,即“状态性心理弹性”(state resilience)。例如,世界卫生组织(2009)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是:心理弹性包括了通过保护因子来降低危机因子对个体带来伤害性结果的积极适应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resilience汉译作“复原过程”。(3)倾向于将resilience看作一种应激结果,即“面对困境个体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功能”(Bonanno&Mancini,2008);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resilience汉译作“复原”。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统一规划,本研究将心理弹性的性质界定为一种人格特质。
, 百拇医药(梁宝勇 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