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1)
摘要:编制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的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根据健康信念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大量研究结果,确定健康信念量表包括合理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的理论构想;通过访谈相关医务工作者以及在心理学专家中征集项目的方式形成初始问卷,并通过预测筛选,确定量表的最终项目。对天津市387名大学生、事业单位职员、公务员和农民工进行正式施测,检验量表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结果:健康信念量表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可控性和合理性,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信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以及校标关联效度。结论:健康信念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被用来评估中国成年人的健康信念。
关键词:健康信念,心理健康素质,合理性,可控性
分类号:R846
健康信念被认为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例如预防行为)的先兆,而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又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布朗梅,郭莲舫,1991)。
信念是人格动力结构中的高级成分。信念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过程,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健康信念是指人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李小妹。2001)。人们关于他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念,可以影响他对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生活事件的判断,从而影响这些生活事件同健康间的关系。方蘅英等人(2007)研究发现良好的健康信念可以促进冠心病患者形成健康责任和营养两方面的健康行为。Zamlzieri(2011)调查了30名帕金森病患者的控制点和抑郁关系。结果表明,越外控的患者越抑郁,内控的患者心理比较健康。Bailis(2010)对124名22-81岁的人们进行了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对健康目标的追求会显著地减少人们的外控信念,缺乏对健康目标追求的人会更多的形成外控宿命信念,会影响以后个体对健康行为的应对。Kohli。Batra和Aggarwal(2011)对30名血液透析的患者和3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患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患者组大多数都是显著的外控者。Ciarrochi(2004)对45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与他们持有的信念有关,持有不合理信念的学生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比较低。Bridges和Harnish(2010)研究表明,不合理信念与焦虑和抑郁有很大关系。Szentagotal和Freeman(2007)研究表明,自动化的思维部分中介了不合理信念和抑郁的关系。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健康促进领域最常见的理论模式之一,该模式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及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预防性的健康行为(Janz,Beck-er,1984)。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首先提出并由Beeker和Maiman,加以修订,用以解释为何有些人拒绝采取某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戒烟、参加肺结核病早期筛查等(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5)。自1950年创立,国外不仅应用该模式于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或健康教育项目、行为干预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且研究出一些与疾病或行为相关的健康信念测试工具(陈静敏,2002)。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中主要还是借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工具和方法。
现存的一些测量健康信念的问卷多是针对某一种疾病或行为的健康“知识”问卷,例如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郑翠红等,2005),锻炼健康信念量表(于志华,巩庆波,吴敬涛,2006)。涉及人们对整个健康和疾病问题看法的健康信念问卷还很缺乏。本研究编制的健康信念量表着眼于人格因素,考虑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程度,量表包括可控性与合理性两个维度。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些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钟慧,李鸣,2004)。在罗特的控制源理论中,他人的影响归于外控,自身不能影响它的作用(Rotter,1990)。但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体系中,他人的影响既有可控制性的成分,也有不可控制性的成分。当个体感受到可以控制他人的影响时,就可以使他人的影响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1、量表编制过程与方法
1.1 量表维度和维度操作定义的确定
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对各维度命名和测量的要求(梁宝勇,2012),本研究选取合理性和可控性作为健康信念量表的两个维度名称。
合理性维度是指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合理性认识,例如健康的重要性,疾病的可逆转性,健康理念等。合理性信念是一个单维度的连续的心理结构。在其两端分别称为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在罗特提出的内控-外控基础上。结合韦纳提出的可控性维度,按照人们对于控制健康问题的信念,把人们分为不可控者和可控者。不可控者相信健康和疾病是由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不能通过任何的努力来决定:可控者认为健康和疾病是可以由人来控制和改变的,可以通过自己或社会互动来解决。可控性维度得分高的人把健康问题看作是可控的,得分低的人倾向于将健康看作是不可控的。
健康信念的总分由两个维度的得分相加获得,总分得分高的人健康信念素质水平高。
, http://www.100md.com(郝志红 梁宝勇)
关键词:健康信念,心理健康素质,合理性,可控性
分类号:R846
健康信念被认为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例如预防行为)的先兆,而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又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布朗梅,郭莲舫,1991)。
信念是人格动力结构中的高级成分。信念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过程,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健康信念是指人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李小妹。2001)。人们关于他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念,可以影响他对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生活事件的判断,从而影响这些生活事件同健康间的关系。方蘅英等人(2007)研究发现良好的健康信念可以促进冠心病患者形成健康责任和营养两方面的健康行为。Zamlzieri(2011)调查了30名帕金森病患者的控制点和抑郁关系。结果表明,越外控的患者越抑郁,内控的患者心理比较健康。Bailis(2010)对124名22-81岁的人们进行了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对健康目标的追求会显著地减少人们的外控信念,缺乏对健康目标追求的人会更多的形成外控宿命信念,会影响以后个体对健康行为的应对。Kohli。Batra和Aggarwal(2011)对30名血液透析的患者和3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患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患者组大多数都是显著的外控者。Ciarrochi(2004)对45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与他们持有的信念有关,持有不合理信念的学生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比较低。Bridges和Harnish(2010)研究表明,不合理信念与焦虑和抑郁有很大关系。Szentagotal和Freeman(2007)研究表明,自动化的思维部分中介了不合理信念和抑郁的关系。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健康促进领域最常见的理论模式之一,该模式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及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预防性的健康行为(Janz,Beck-er,1984)。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首先提出并由Beeker和Maiman,加以修订,用以解释为何有些人拒绝采取某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戒烟、参加肺结核病早期筛查等(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5)。自1950年创立,国外不仅应用该模式于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或健康教育项目、行为干预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且研究出一些与疾病或行为相关的健康信念测试工具(陈静敏,2002)。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中主要还是借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工具和方法。
现存的一些测量健康信念的问卷多是针对某一种疾病或行为的健康“知识”问卷,例如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郑翠红等,2005),锻炼健康信念量表(于志华,巩庆波,吴敬涛,2006)。涉及人们对整个健康和疾病问题看法的健康信念问卷还很缺乏。本研究编制的健康信念量表着眼于人格因素,考虑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程度,量表包括可控性与合理性两个维度。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些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钟慧,李鸣,2004)。在罗特的控制源理论中,他人的影响归于外控,自身不能影响它的作用(Rotter,1990)。但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体系中,他人的影响既有可控制性的成分,也有不可控制性的成分。当个体感受到可以控制他人的影响时,就可以使他人的影响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1、量表编制过程与方法
1.1 量表维度和维度操作定义的确定
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对各维度命名和测量的要求(梁宝勇,2012),本研究选取合理性和可控性作为健康信念量表的两个维度名称。
合理性维度是指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合理性认识,例如健康的重要性,疾病的可逆转性,健康理念等。合理性信念是一个单维度的连续的心理结构。在其两端分别称为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在罗特提出的内控-外控基础上。结合韦纳提出的可控性维度,按照人们对于控制健康问题的信念,把人们分为不可控者和可控者。不可控者相信健康和疾病是由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不能通过任何的努力来决定:可控者认为健康和疾病是可以由人来控制和改变的,可以通过自己或社会互动来解决。可控性维度得分高的人把健康问题看作是可控的,得分低的人倾向于将健康看作是不可控的。
健康信念的总分由两个维度的得分相加获得,总分得分高的人健康信念素质水平高。
, http://www.100md.com(郝志红 梁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