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自我效能感和关系和谐的中介作用(3)
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47,p<0.001),解释率为5.9%;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再显著,仅独立自我的预测作用显著;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积极情绪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99,p<0.001),解释率为8.6%;互依自我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145,p<0.05),解释率为2.0%。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互依自我对积极情绪的影响不再显著,仅独立自我的预测作用显著;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消极情绪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独立自我、互依自我都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3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在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
综合研究假设和上述分析结果,本文建构了自我构念、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的结构模型,并用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分析。
图1的模型描述了自我构念与总体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从表1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独立自我与关系和谐之间相关不显著,互依自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在模型中,独立自我指向关系和谐、互依自我指向自我效能感的路径被去除。模型检验结果表明:RMSEA=0.03,CFI=0.99,GFI=0.99,NNFI=0.98,模型拟合理想。互依自我到关系和谐、关系和谐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关系和谐完全中介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独立自我到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而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4.讨论
4.1自我构念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平均分均高于中等临界值4,说明被试对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认同程度都很高。两种自我能够同时存在于个体中,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对于整个人格结构有不同的权重和贡献,而非一个维度的两级。两者的共存体现了中国环境下的个体对“独特性”和“关系性”的双重需求。
互依自我的分数显著高于独立自我,但差异较小,这说明对中国被试来说,互依自我仍旧占据重要位置。这与前人研究一致(Kwan,Bond,&Singelis,1997;Lu et a1,2001;Weining,Mohd,Eddie,&Daphne,2011;曹华英,张林,2010;许慧霞,叶科,2010)。个体在社会中面临自我实现一他人肯定的困境,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矛盾,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他人肯定,压抑自身的愿望,这种决定能够平衡与他人的关系。但是由于个体自我导向的需求被压抑了,选择自我实现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因此从结果中可以看到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个体在做决策时,可能首要考虑的并不是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幸福,而是决定是否会遭到重要他人的反对,是否与重要他人的意见冲突。幸福和维持关系之间,中国环境下的个体往往选择后者。
4.2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自我构念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整体有正向的作用,这表明“独特性”和“关系性”的双重需求的满足均能够提高幸福感。这与前人的理论一致,每种自我对人们的体验都是有意义的而且非常重要,个人自我、关系自我及集体自我与心理幸福感和身体幸福感相关(Hardie,Kashima,&Pridmore,2005;Haslam,Jetten,Postmes,&Haslam,2009)。Ryan和Deci(2000)认为人类具有三种基本需求,即能力(competence)、自主(autonomy)以及关系(relatedness),这三种需求是内在的、必须的、普遍的。需求的满足能够使得人类更加健康和幸福,如果需求不能满足则会造成心理异常和身体疾病。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为了体验完善感和快乐,三种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Ryan和Deci理论。
同时,研究发现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度不同,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Ryan和Deci(2000)认为内源性目标与幸福感的指标之间有正相关,而与沮丧和焦虑有负相关;外源目标与幸福感指标间有负相关。有研究发现独立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内生动机整体水平及各因素都显著高于依赖型大学生,外生动机差异不显著(曹华英,张林,2010)。与前人研究理论一致,独立自我更多体现了个体的内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关目标的达成对幸福感的提升更有作用;互依自我水平高的个体重视他人评价,外在动机较强,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弱。另外有研究(Sedikides,Gaertner,&O'Mara,2011)认为个人自我(individual self),关系自我(relational self)和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的重要性相对不同,其中一种自我距离自我概念的动机核心更近,能够更高地代表最根本的自我。简单来说其中一种自我占据者动机系统的主导地位。他们的研究发现了自我构念的三层次模型,独立自我在最顶端的位置,其次是关系自我,最后是集体自我。并且这个层次动机模型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不管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这种自我层次结构是一致的,说明自我构念的三层次模型是人类自我最根本的形式。最根本的动机目标达成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因此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一些。 (邹璐 姜莉 张西超 胡婧 张红川)
积极情绪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99,p<0.001),解释率为8.6%;互依自我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145,p<0.05),解释率为2.0%。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互依自我对积极情绪的影响不再显著,仅独立自我的预测作用显著;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消极情绪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独立自我、互依自我都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3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在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
综合研究假设和上述分析结果,本文建构了自我构念、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的结构模型,并用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分析。
图1的模型描述了自我构念与总体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从表1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独立自我与关系和谐之间相关不显著,互依自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在模型中,独立自我指向关系和谐、互依自我指向自我效能感的路径被去除。模型检验结果表明:RMSEA=0.03,CFI=0.99,GFI=0.99,NNFI=0.98,模型拟合理想。互依自我到关系和谐、关系和谐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关系和谐完全中介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独立自我到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而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4.讨论
4.1自我构念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平均分均高于中等临界值4,说明被试对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认同程度都很高。两种自我能够同时存在于个体中,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对于整个人格结构有不同的权重和贡献,而非一个维度的两级。两者的共存体现了中国环境下的个体对“独特性”和“关系性”的双重需求。
互依自我的分数显著高于独立自我,但差异较小,这说明对中国被试来说,互依自我仍旧占据重要位置。这与前人研究一致(Kwan,Bond,&Singelis,1997;Lu et a1,2001;Weining,Mohd,Eddie,&Daphne,2011;曹华英,张林,2010;许慧霞,叶科,2010)。个体在社会中面临自我实现一他人肯定的困境,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矛盾,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他人肯定,压抑自身的愿望,这种决定能够平衡与他人的关系。但是由于个体自我导向的需求被压抑了,选择自我实现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因此从结果中可以看到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个体在做决策时,可能首要考虑的并不是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幸福,而是决定是否会遭到重要他人的反对,是否与重要他人的意见冲突。幸福和维持关系之间,中国环境下的个体往往选择后者。
4.2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自我构念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整体有正向的作用,这表明“独特性”和“关系性”的双重需求的满足均能够提高幸福感。这与前人的理论一致,每种自我对人们的体验都是有意义的而且非常重要,个人自我、关系自我及集体自我与心理幸福感和身体幸福感相关(Hardie,Kashima,&Pridmore,2005;Haslam,Jetten,Postmes,&Haslam,2009)。Ryan和Deci(2000)认为人类具有三种基本需求,即能力(competence)、自主(autonomy)以及关系(relatedness),这三种需求是内在的、必须的、普遍的。需求的满足能够使得人类更加健康和幸福,如果需求不能满足则会造成心理异常和身体疾病。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为了体验完善感和快乐,三种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Ryan和Deci理论。
同时,研究发现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度不同,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Ryan和Deci(2000)认为内源性目标与幸福感的指标之间有正相关,而与沮丧和焦虑有负相关;外源目标与幸福感指标间有负相关。有研究发现独立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内生动机整体水平及各因素都显著高于依赖型大学生,外生动机差异不显著(曹华英,张林,2010)。与前人研究理论一致,独立自我更多体现了个体的内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关目标的达成对幸福感的提升更有作用;互依自我水平高的个体重视他人评价,外在动机较强,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弱。另外有研究(Sedikides,Gaertner,&O'Mara,2011)认为个人自我(individual self),关系自我(relational self)和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的重要性相对不同,其中一种自我距离自我概念的动机核心更近,能够更高地代表最根本的自我。简单来说其中一种自我占据者动机系统的主导地位。他们的研究发现了自我构念的三层次模型,独立自我在最顶端的位置,其次是关系自我,最后是集体自我。并且这个层次动机模型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不管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这种自我层次结构是一致的,说明自我构念的三层次模型是人类自我最根本的形式。最根本的动机目标达成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因此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一些。 (邹璐 姜莉 张西超 胡婧 张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