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态度改变视角看锚定效应心理机制(3)
传统观点下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认为锚定值的作用机制是单一的。但从态度改变视角来看,锚值既可能在人们头脑中激活与锚一致的信息,也可能激活与锚值相悖的信息。锚值在人们判断决策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才出现由锚值极端性变化引起锚定效应的倒U形变化。
3.2锚定效应强度与持久性
根据ELM模型,不同的加工过程导致的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持久性也不相同。建立在严密推理过程基础上的态度改变与只简单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特征等因素而产生的态度改变具有内在的不同点,信息在经过精细加工后通过中枢路径作用导致的态度改变持续时间更长,且不易改变(Petty&Cacioppo,1986)。以往研究也显示锚定效应对决策的影响能持续到一周之后(Mussweiler,2001),且该决策做出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变性(Ariely et al,2003)。Wenger等人(2010a)从态度改变的角度出发,据此提出在深思过程下产生的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比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更持久,也更不容易改变。
在Blankenship等人(2008)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参与过标准锚定范式实验后,于一周后重返实验室再次对上次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答,但这次的问题情境中不给出锚定值,而是要求被试直接回答问题。结果显示,先前在高精细加工条件下的被试对目标值的再次判断依然显示出较强的锚定效应。在另一个考察锚定效应抗变性的实验中,Blankenship等人在被试完成标准范式下的锚定效应实验后,向被试呈现一个与他们估计的目标值差距很大的数值,并告知此值为先前10%的被试做出的估计,随后让被试对目标值进行第二次估计。结果显示,尽管在第一阶段时,两种加工条件下产生的锚定效应没有显著差异,第二阶段时,高精细加工条件下的被试对目标值估计的改变量明显较少。既低精细锚定效应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高精细锚定效应则具有较强的抗变性。国内的一些学者(李斌等,201 1)通过实验考察意识锚定加工对潜在锚定加工影响,也认为意识层面的主动推理锚定加工比潜意识的直觉锚定加工更加深刻,影响更加深远。
4.研究展望
从态度改变视角研究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为深入理解锚定效应开辟了新的思路。从理论上来说,它将态度改变领域和判断决策领域进行结合,将态度改变与说服领域研究中的一些因素引入到锚定效应的研究中,以探讨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及造成不同心理机制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高精细加工与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这一新的概念,并提出锚值在判断决策过程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与以往理论中锚定值的单一作用机制有很大区别。从应用角度看,通过对社会环境因素中锚定效应调节因素的关注,如环境因素、事件因素等,这使锚定效应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进一步推进研究的生态性。现实生活中对信息的处理往往比实验条件下复杂,如认知符合度、信息源可靠性等因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锚定现象的出现,因此将此类变量引入锚定效应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态度改变视角下对锚定效应的研究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取向,还有许多需要深化考察的问题和探索空间。主要可概括为四方面:
(1)研究范式扩展与丰富
现有态度改变视角下锚定效应的实验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标准锚定范式下进行,即通过经典两步范式考察锚值信息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而数字启动范式下的基础锚效应、阈下启动范式下的锚定效应等则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未来需更多地扩展其它的研究范式,考察态度改变视角对锚定效应解释的适用性。另外,在实证研究方面对高/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区分仅通过操纵认知负荷实现,未来还应从多方考虑哪些因素能影响加工过程的精细度。
(2)高精细加工与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背后的心理加工过程
尽管研究者对高精细加工与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初步结论。但有研究者(Frederick et al,2010)认为现有支持证据中通过操纵认知负荷,导致的并不是锚值加工过程的本质差异,而是对影响判断的不同信息的选择性差异,不同锚定效应的产生是由处理锚值时使用信息不同造成的。锚定效应的产生都由无意识加工而来,在深思条件下的意识努力过程,只是对自动化加工起到补充作用。因此高精细加工过程和低精细加工过程究竟是有质的区别还是仅为量的差异,仍需进一步考察。
(3)锚定效应的调节因素
Epley(2010)等人认为尽管现有研究考察了锚值信息来源对锚定效应的影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社会因素能对锚定效应起到调节作用。未来从态度改变理论视角对锚定效应的研究可以专注于明确对锚定效应起到调节作用的重要情景因素,如锚值信息提供者的社会地位、个体决策时是否有他人在场等。Russo(2010)也提出了在态度改变视角的指导下,可对更多调节锚定效应的变量做出考察,如目标取向和一致性要求等因素对锚定效应的影响。此外,态度改变理论认为不同信息传播介质对说服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介质的多样化,锚定信息传播介质也应成为调节锚定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4)锚定效应的非即时性对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尽管态度改变视角下对锚定效应的考察重视了其持久性与抗变性,认为高精细加工条件下产生的锚定效应对决策的影响更深远,但这仍建立在即时决策实验的基础上,未考察锚值对延时决策的影响,因此未来应加强非即时性锚定效应对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 (陈世平 刘畅 王晓庄)
3.2锚定效应强度与持久性
根据ELM模型,不同的加工过程导致的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持久性也不相同。建立在严密推理过程基础上的态度改变与只简单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特征等因素而产生的态度改变具有内在的不同点,信息在经过精细加工后通过中枢路径作用导致的态度改变持续时间更长,且不易改变(Petty&Cacioppo,1986)。以往研究也显示锚定效应对决策的影响能持续到一周之后(Mussweiler,2001),且该决策做出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变性(Ariely et al,2003)。Wenger等人(2010a)从态度改变的角度出发,据此提出在深思过程下产生的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比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更持久,也更不容易改变。
在Blankenship等人(2008)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参与过标准锚定范式实验后,于一周后重返实验室再次对上次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答,但这次的问题情境中不给出锚定值,而是要求被试直接回答问题。结果显示,先前在高精细加工条件下的被试对目标值的再次判断依然显示出较强的锚定效应。在另一个考察锚定效应抗变性的实验中,Blankenship等人在被试完成标准范式下的锚定效应实验后,向被试呈现一个与他们估计的目标值差距很大的数值,并告知此值为先前10%的被试做出的估计,随后让被试对目标值进行第二次估计。结果显示,尽管在第一阶段时,两种加工条件下产生的锚定效应没有显著差异,第二阶段时,高精细加工条件下的被试对目标值估计的改变量明显较少。既低精细锚定效应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高精细锚定效应则具有较强的抗变性。国内的一些学者(李斌等,201 1)通过实验考察意识锚定加工对潜在锚定加工影响,也认为意识层面的主动推理锚定加工比潜意识的直觉锚定加工更加深刻,影响更加深远。
4.研究展望
从态度改变视角研究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为深入理解锚定效应开辟了新的思路。从理论上来说,它将态度改变领域和判断决策领域进行结合,将态度改变与说服领域研究中的一些因素引入到锚定效应的研究中,以探讨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及造成不同心理机制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高精细加工与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这一新的概念,并提出锚值在判断决策过程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与以往理论中锚定值的单一作用机制有很大区别。从应用角度看,通过对社会环境因素中锚定效应调节因素的关注,如环境因素、事件因素等,这使锚定效应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进一步推进研究的生态性。现实生活中对信息的处理往往比实验条件下复杂,如认知符合度、信息源可靠性等因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锚定现象的出现,因此将此类变量引入锚定效应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态度改变视角下对锚定效应的研究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取向,还有许多需要深化考察的问题和探索空间。主要可概括为四方面:
(1)研究范式扩展与丰富
现有态度改变视角下锚定效应的实验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标准锚定范式下进行,即通过经典两步范式考察锚值信息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而数字启动范式下的基础锚效应、阈下启动范式下的锚定效应等则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未来需更多地扩展其它的研究范式,考察态度改变视角对锚定效应解释的适用性。另外,在实证研究方面对高/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区分仅通过操纵认知负荷实现,未来还应从多方考虑哪些因素能影响加工过程的精细度。
(2)高精细加工与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背后的心理加工过程
尽管研究者对高精细加工与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初步结论。但有研究者(Frederick et al,2010)认为现有支持证据中通过操纵认知负荷,导致的并不是锚值加工过程的本质差异,而是对影响判断的不同信息的选择性差异,不同锚定效应的产生是由处理锚值时使用信息不同造成的。锚定效应的产生都由无意识加工而来,在深思条件下的意识努力过程,只是对自动化加工起到补充作用。因此高精细加工过程和低精细加工过程究竟是有质的区别还是仅为量的差异,仍需进一步考察。
(3)锚定效应的调节因素
Epley(2010)等人认为尽管现有研究考察了锚值信息来源对锚定效应的影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社会因素能对锚定效应起到调节作用。未来从态度改变理论视角对锚定效应的研究可以专注于明确对锚定效应起到调节作用的重要情景因素,如锚值信息提供者的社会地位、个体决策时是否有他人在场等。Russo(2010)也提出了在态度改变视角的指导下,可对更多调节锚定效应的变量做出考察,如目标取向和一致性要求等因素对锚定效应的影响。此外,态度改变理论认为不同信息传播介质对说服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介质的多样化,锚定信息传播介质也应成为调节锚定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4)锚定效应的非即时性对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尽管态度改变视角下对锚定效应的考察重视了其持久性与抗变性,认为高精细加工条件下产生的锚定效应对决策的影响更深远,但这仍建立在即时决策实验的基础上,未考察锚值对延时决策的影响,因此未来应加强非即时性锚定效应对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 (陈世平 刘畅 王晓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