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研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分析(2)
Golinkoff&Tager-Flusberg,2007)。
通过对阅读障碍影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研究文献的回顾,不难发现阅读障碍受生物基础、心理发展(认知)以及社会互动的影响。因而,本文将阅读障碍发生原因归纳为三大主体,建构一个阅读障碍成因的“三角”图谱(图1),作为阅读障碍眼动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眼动研究结果及指标的分析进一步探讨阅读障碍的内在机制与特质。
3.“三角”图谱框架下的眼动研究分析
3.1生理机能与阅读障碍者的眼动
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生理基础主要是指与视觉接受信息相关的生理功能器官一人眼。Stein和Walsh(1997)认为阅读障碍者不能有效控制眼球转动,对较小目标的定序能力差,出现大量的单词中的字母位置错误。同样在眼跳过程中,阅读障碍者无法对知觉对象及其内在成分的具体位置进行准确定位(Breitmeyer,1980)。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眼动异常与阅读障碍密切相关,相关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也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结果。Monica,Stefan和Volker(1997)研究发现,阅读障碍个体眼跳控制异常,表现在单词内和单词问眼跳频率高,回视性眼跳数量增加,反应时间和潜伏期明显延长。李秀红等(2007)对阅读障碍儿童的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指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文章时具有异常的眼动模式,主要表现为平均注视时间长,平均眼跳幅度小,眼跳轨迹紊乱,缺乏计划性、策略性和组织性,注意较为分散。陈庆荣和邓铸(2006)通过对以往阅读障碍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中指出词汇阅读也存在异常的眼动模式。虽然纵多研究的眼动指标反映了眼动控制模式的异常,但这种异常是由生理基础视觉细胞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传输速度变慢还是因认知加工障碍而导致眼动模式的异常呢?如果仅从一般障碍阅读者的眼动研究结果看,不能得到明确的论断,则阅读障碍的产生是视神经传输速度变慢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断。
McDougall,Borowsky,MacKinnon和Hymel(2005)将阅读障碍分为两种类型:视觉词汇解码困难型(表层阅读障碍)和语音解码困难型(语音型阅读障碍)。研究者(乔静芝,张兰兰,闫国利,2011)对听力受损者的眼动研究发现,语言发展前全聋听力障碍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眼动模式是相同的,但一次注视过程中所提取的广度信息要略大于正常大学生。这一结果可以验证上述阅读障碍者眼动控制模式异常是因生理而引起的还是因认知而引起的。全聋听力障碍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语音回路受损,会导致他们的认知加工能力受损。如果基于眼动异常是因认知引起的,则语音回路受损就会影响眼动控制模式。然而全聋听力障碍者大学生的眼动模式与正常大学生相同,则可以推出阅读障碍过程的眼动模式异常主要是生理基础引起的。且一次注视过程中的信息提取相对于正常大学生略大,验证了阅读障碍的生理归因,因为语言发展前期全聋者会出现视觉器官功能的补偿,视神经较为发达,因而导致了注视过程中信息提取的优势。TrauzettelKlosinski和Brendler(1998)对左右偏盲患者的眼动研究也支持了阅读过程的眼动异常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研究结果表现为,右偏盲患者更具障碍性,表现为比左偏盲患者阅读速度更低,眼跳和回视次数显著增加。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障碍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个体无法迅速识别音位信息,通达受阻导致听力障碍者表现出特殊的阅读模式(Ramus,2003)。脑电实验的研究结果验证了视觉大细胞缺陷会影响负责快速视觉信息加工与传输的速度(Stein&Walsh,1997;Demb,Boynton&Heeger,1997),从而影响了阅读加工。而于素红,方俊明和王新法(2007)对听力障者与解题正确率高的听力正常学生在解决加减文字题时的眼动特点分析发现,前者在阅读方式、关注信息上与后者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听力障碍者阅读没有规律,漏看文字题的关键信息。这一研究结果又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听力障碍者认知加工能力受阻,才导致了视觉信息提取没有规律,不能掌握关键信息。研究者(赛晓光,周晓林,孟祥芝,2008)直接采用听觉、阅读能力测试的研究,发现快速听觉能力缺失是阅读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支持了阅读障碍产生的认知假说。关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有研究结果支持阅读障碍的生理机能障碍,也有支持阅读障碍的认知功能障碍,其实这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倾向性的结果是因为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导致的。
3.2认知发展与阅读障碍者的眼动
注意是阅读的重要认知状态,良好的注意是提高阅读活动的前提。马国杰和李兴珊(2012)研究指出,阅读过程中注意分配是眼动控制的核心因素,分为基于序列分布和基于平行注意分布的眼动模式。眼动研究中知觉广度的探讨可以反映注意的分配模式。研究者对轻度、中度和重度弱智儿童的黑点图形知觉广度的研究中发现,智力者正常者知觉广度显著高于弱智者;轻度弱智者的知觉广度显著大于中度和重度弱智儿童(分别为4.08,2.32和2.65,正常儿童为5.36)(张铁忠,黄文胜,1991)。乔静芝,张兰兰和闫国利(2011)根据听力、视力和智力等标准选取了发展前全聋与健听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研究技术测量了不同组被试的知觉广度,结果表明健听大学生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到右侧2-3个汉字;发展前全聋大学生为注视点左侧2个到右侧2-3个汉字,说明两组被试在知觉广度范围内的注意分配有所不同。Chb6,Matthieu和Sylviane(2007)对14名视觉注意广度较低的法国儿童(阅读障碍者)在视觉搜索和文本阅读任务中眼动模式与正常组被试相比,存在更多的向右的眼跳次数且在阅读与视觉搜索任务中同时加工的字母数较少。
眼动控制过程通常伴随注意的转换,眼球会发生注视的漂移现象,或跳到另一个目标上(陈庆荣,邓铸,2006)。目前对注意缺陷儿童的眼动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观察并分析患者的眼睛能否平稳跟踪移动目标;另一类为主动探察某一目标时的眼球活动(杨思渊,静进,2004)。根据主动探察目标的研究范式,伴有注意缺陷阅读障碍儿童的眼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被试单词阅读的单次注视时间比没有注意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的注视时间要长,注视次数少,错误率高。一项关于不同任务下(注视、主动眼动任务和反向眼动任务)注意缺陷阅读障碍儿童的研究表明,在注视任务中,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组侵入性眼跳(水平幅度大于2°,水平速度大于70°/s的眼跳数量)数目高于对照组;主动眼动任务(正眼跳)中,两组儿童眼跳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向眼动任务(反眼跳)中,多动症儿童组错误率高于对照组(陈强,静进,杨文翰,2010)。由于眼跳不稳定,在平稳眼追随运动中出现干扰性眼跳,导致反向眼跳任务成绩差(Cavegn&Biscaldi,1996)。这些研究结果都验证了注意缺陷儿童的眼动抑制能力存在不足。 (伏干)
通过对阅读障碍影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研究文献的回顾,不难发现阅读障碍受生物基础、心理发展(认知)以及社会互动的影响。因而,本文将阅读障碍发生原因归纳为三大主体,建构一个阅读障碍成因的“三角”图谱(图1),作为阅读障碍眼动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眼动研究结果及指标的分析进一步探讨阅读障碍的内在机制与特质。
3.“三角”图谱框架下的眼动研究分析
3.1生理机能与阅读障碍者的眼动
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生理基础主要是指与视觉接受信息相关的生理功能器官一人眼。Stein和Walsh(1997)认为阅读障碍者不能有效控制眼球转动,对较小目标的定序能力差,出现大量的单词中的字母位置错误。同样在眼跳过程中,阅读障碍者无法对知觉对象及其内在成分的具体位置进行准确定位(Breitmeyer,1980)。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眼动异常与阅读障碍密切相关,相关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也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结果。Monica,Stefan和Volker(1997)研究发现,阅读障碍个体眼跳控制异常,表现在单词内和单词问眼跳频率高,回视性眼跳数量增加,反应时间和潜伏期明显延长。李秀红等(2007)对阅读障碍儿童的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指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文章时具有异常的眼动模式,主要表现为平均注视时间长,平均眼跳幅度小,眼跳轨迹紊乱,缺乏计划性、策略性和组织性,注意较为分散。陈庆荣和邓铸(2006)通过对以往阅读障碍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中指出词汇阅读也存在异常的眼动模式。虽然纵多研究的眼动指标反映了眼动控制模式的异常,但这种异常是由生理基础视觉细胞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传输速度变慢还是因认知加工障碍而导致眼动模式的异常呢?如果仅从一般障碍阅读者的眼动研究结果看,不能得到明确的论断,则阅读障碍的产生是视神经传输速度变慢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断。
McDougall,Borowsky,MacKinnon和Hymel(2005)将阅读障碍分为两种类型:视觉词汇解码困难型(表层阅读障碍)和语音解码困难型(语音型阅读障碍)。研究者(乔静芝,张兰兰,闫国利,2011)对听力受损者的眼动研究发现,语言发展前全聋听力障碍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眼动模式是相同的,但一次注视过程中所提取的广度信息要略大于正常大学生。这一结果可以验证上述阅读障碍者眼动控制模式异常是因生理而引起的还是因认知而引起的。全聋听力障碍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语音回路受损,会导致他们的认知加工能力受损。如果基于眼动异常是因认知引起的,则语音回路受损就会影响眼动控制模式。然而全聋听力障碍者大学生的眼动模式与正常大学生相同,则可以推出阅读障碍过程的眼动模式异常主要是生理基础引起的。且一次注视过程中的信息提取相对于正常大学生略大,验证了阅读障碍的生理归因,因为语言发展前期全聋者会出现视觉器官功能的补偿,视神经较为发达,因而导致了注视过程中信息提取的优势。TrauzettelKlosinski和Brendler(1998)对左右偏盲患者的眼动研究也支持了阅读过程的眼动异常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研究结果表现为,右偏盲患者更具障碍性,表现为比左偏盲患者阅读速度更低,眼跳和回视次数显著增加。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障碍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个体无法迅速识别音位信息,通达受阻导致听力障碍者表现出特殊的阅读模式(Ramus,2003)。脑电实验的研究结果验证了视觉大细胞缺陷会影响负责快速视觉信息加工与传输的速度(Stein&Walsh,1997;Demb,Boynton&Heeger,1997),从而影响了阅读加工。而于素红,方俊明和王新法(2007)对听力障者与解题正确率高的听力正常学生在解决加减文字题时的眼动特点分析发现,前者在阅读方式、关注信息上与后者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听力障碍者阅读没有规律,漏看文字题的关键信息。这一研究结果又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听力障碍者认知加工能力受阻,才导致了视觉信息提取没有规律,不能掌握关键信息。研究者(赛晓光,周晓林,孟祥芝,2008)直接采用听觉、阅读能力测试的研究,发现快速听觉能力缺失是阅读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支持了阅读障碍产生的认知假说。关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有研究结果支持阅读障碍的生理机能障碍,也有支持阅读障碍的认知功能障碍,其实这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倾向性的结果是因为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导致的。
3.2认知发展与阅读障碍者的眼动
注意是阅读的重要认知状态,良好的注意是提高阅读活动的前提。马国杰和李兴珊(2012)研究指出,阅读过程中注意分配是眼动控制的核心因素,分为基于序列分布和基于平行注意分布的眼动模式。眼动研究中知觉广度的探讨可以反映注意的分配模式。研究者对轻度、中度和重度弱智儿童的黑点图形知觉广度的研究中发现,智力者正常者知觉广度显著高于弱智者;轻度弱智者的知觉广度显著大于中度和重度弱智儿童(分别为4.08,2.32和2.65,正常儿童为5.36)(张铁忠,黄文胜,1991)。乔静芝,张兰兰和闫国利(2011)根据听力、视力和智力等标准选取了发展前全聋与健听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研究技术测量了不同组被试的知觉广度,结果表明健听大学生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到右侧2-3个汉字;发展前全聋大学生为注视点左侧2个到右侧2-3个汉字,说明两组被试在知觉广度范围内的注意分配有所不同。Chb6,Matthieu和Sylviane(2007)对14名视觉注意广度较低的法国儿童(阅读障碍者)在视觉搜索和文本阅读任务中眼动模式与正常组被试相比,存在更多的向右的眼跳次数且在阅读与视觉搜索任务中同时加工的字母数较少。
眼动控制过程通常伴随注意的转换,眼球会发生注视的漂移现象,或跳到另一个目标上(陈庆荣,邓铸,2006)。目前对注意缺陷儿童的眼动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观察并分析患者的眼睛能否平稳跟踪移动目标;另一类为主动探察某一目标时的眼球活动(杨思渊,静进,2004)。根据主动探察目标的研究范式,伴有注意缺陷阅读障碍儿童的眼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被试单词阅读的单次注视时间比没有注意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的注视时间要长,注视次数少,错误率高。一项关于不同任务下(注视、主动眼动任务和反向眼动任务)注意缺陷阅读障碍儿童的研究表明,在注视任务中,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组侵入性眼跳(水平幅度大于2°,水平速度大于70°/s的眼跳数量)数目高于对照组;主动眼动任务(正眼跳)中,两组儿童眼跳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向眼动任务(反眼跳)中,多动症儿童组错误率高于对照组(陈强,静进,杨文翰,2010)。由于眼跳不稳定,在平稳眼追随运动中出现干扰性眼跳,导致反向眼跳任务成绩差(Cavegn&Biscaldi,1996)。这些研究结果都验证了注意缺陷儿童的眼动抑制能力存在不足。 (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