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669423
语音在汉字语义通达中作用的研究述评(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3期
     2 同音字效应

    比较语音语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缺点在于它不能提供直接的证据(Zhou & Wilson-William,1999),用同音字作为关键字的实验则能比较直接地反映语音的作用,它们包括:语义归类法、语音中介启动法、移动窗口技术、校对任务等。

    语义归类法中,Wydell,Patterson,Humphreys(1993)以日本汉字(kanji character)的双字词为材料的实验中,发现了明显的同音词效应,Leek等(见周晓林,1997)的实验却没有发现同音字的干扰效应。两者结果对立的原因也许是材料选择的不同,前者为双字词,后者为单字词。Chua(1999)以验证范式(verification paradigm),即事先呈现某个定义,要求被试判断随后呈现词的语义是否符合该定义的方法,比较了关键字的形似音同字、形异音同字、形似音异字、形异音异字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结果显示了明显的同音字效应。作者认为汉字语义通达时既有形-义通路,也有音-义通路。

    语音中介启动法中,周晓林(1997)发现,无论是双字词还是单字词,语义启动词的同音字对目标字的命名或词汇判断中均无启动效应。Tan,Perfet-ti(1997)却发现当同音字密度较低时,语义启动字的同音字对目标字有明显的启动效应,语义启动字的启动效应与同音字密度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然而该结果得不到重复(Zhou,Wilson-William,1999)。Zhou,Wilson-William(1999)在另一个研究中选用了与语义启动字形异音同的规则不一致形声字时,发现有微弱但显著的启动效应,当选用与语义启动字形似音同的规则一致形声字时,发现了较大的启动效应,他们认为,在形-音计算效率较高的字中,语音中介通路会显现出来。任桂琴,韩玉昌,周永垒,任延涛(2007)利用眼动仪,比较了语音中介词与目标词(如“兼任”与“顽强”)和控制词与目标词(如“流程”与“顽强”)之间在语义相关性判断作业中的眼动情况。发现语音中介条件下被试的首次注视点持续时间、凝视时间均显著高于控制条件,由此认为语音能够激活语义。当然,这并不表明语音通路是汉语词汇通达的唯一路径。

    移动窗口法中,武宁宁等(1998)发现在关键字后第一、二字上,同音错字和形似错字均引起反应时的增加,但同音错字引起的反应时增加效应消失得较早、较彻底。作者认为,语音和字形在正常阅读的字词识别早期同样起作用,在发现错误之后,语音引导错误恢复的能力强于字形。黄健辉和陈烜之(2000)的实验也有相似的发现,原字的同音字、形似字及无关字所造成的干扰效应,无论在效果大小及出现位置上均无差异,干扰效应在同音及形似情况下消失较早。

    3 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

    如果在字形通达语义过程中必须中介语音信息,那么脑损伤(如失读症)导致语音信息加工障碍,则必然会造成患者对词汇语义通达的障碍。在中文失读症患者中,存在形-音性失读,患者知道某字的意义,但不能读出其音(彭聃龄,舒华,陈烜之,1997),也存在形-义性失读,患者知道某字的读音,但不知道它的意义。这说明,汉字识别中分别中存在形-音和形-义通路。韩在柱和毕彦超(韩在柱,毕彦超,2009)报道的一个失语症患者在通达语音表征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表现为图形命名与口语阅读的困难),但对词汇的视觉理解能力却保存完好。该患者的情况挑战了阅读理解的语音中介假说,为直接通达假说提供了证据。

    彭聃龄,徐世勇,丁国盛,李恩中,刘颖(2003)用fMRI研究执行语音和语义两种任务时脑区的变化,在语义任务中与语音有关的脑区得到了激活,而在语音任务中与语义有关的脑区则没有被激活。作者认为该实验强烈地支持了“普遍语音”观点,即语音加工发生在任何一种书写系统识别的早期阶段。

    Siok,Perfetti,Jin,Tan(2004)用fMRI的研究中发现中文阅读障碍儿童损伤的脑区不同于拼音文字阅读障碍儿童损伤的脑区。有阅读障碍症的说汉语儿童大脑的左中前皮层(left middle frontal cortex)的活动性比正常儿童的要低。该文作者认为,左中前皮层是视觉空间信息、言语信息的表征和加工的区域,也是中央执行系统协调各种认知资源的区域,因此,说汉语正常儿童在左中前皮层的较强激活为“交互结合”理论提供了证据。

    4 来自儿童发展的证据

    彭聃龄等(1985)采用同一性判断法的研究显示,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判断形似字对的反应时间明显少于判断音近字对与义近字对的反应时间,后两者的反应时间则没有明显差别,作者据此认为,在中文字词通达过程中,并不必然存在形-音转换。周晓林等(1998)的研究也支持了彭聃龄等的结果,他们运用启动命名技术,比较了三年级和六年级被试在语音和语义启动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在SOA为100ms时,两个年级被试的语音和语义的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差别。

    然而,宋华等采用校对任务,比较不同年级被试对同音错字与形似错字的校对成绩,却发现三年级被试对同音错字的校对成绩明显差于形似错字的成绩,五年级被试对两种错字的校对成绩无明显差别,而大学生对同音错字的校对成绩则明显好于形似错字(宋华,张厚粲,舒华,1995)。该研究表明汉字识别中存在语音作用的发展转换。

    5 在实验范式和实验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比较语音语义激活的时间进程中,同一性判断、同音或同义启动下的命名反应、后向掩蔽法中存在着有利于语音加工的因素。首先,由于语音的单一性(同音启动的实验中一般都不选择多音字作为启动字),同音之间的是一一对应的,而语义是丰富的,同义字之间的对应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因此,同音字之间的相关程度大于同义字之间的相关程度(周晓林,1997;黄健辉,陈烜之,2000),同一性判断作业中语音干扰早于语义干扰的结果不能作为语音激活早于语义激活的证据(周晓林,1997;Perfetti &Zhang,1995)。其次,启动命名和后向掩蔽启动范式中,被试必须提取语音代码才能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可能使得语音作用被提前。也就是说,与不必经过语音代码的提取就能完成的任务(如词汇判断)相比,必须提取语音代码才能完成实验的任务(如命名),语音代码的激活时间可能会提前。如在zhou和Wilson-William(2000)的实验中,用启动命名法时,同音启动效应在57ms时就出现了,当用启动词汇判断法时,同音启动效应到200ms才出现。最后,从局部表征的观点来看,同音启动时,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音完全等同,只要启动字的语音已经激活,必然会对目标词有启动作用,而同义启动时,启动字与目标字的意义会有所不同(大多数研究中同义字的意义并非完全等同,而是相关义,如“林一松”、“肚-胃”),启动字意义通达后还需花一定的时间扩散至目标字。 (俞林鑫)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