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怠工研究:回顾与展望(3)
虽然学界对网络怠工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但还有尚待完善和发展之处。
第一,对网络怠工内涵的科学、完整揭示决定了网络怠工课题的后续研究。现有定义主要从员工个体行为角度进行界定,但并未涉及心理层面,而且,缺乏群体心理视角。因为网络怠工可能并不一定是纯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群体的行为,即由非正式群体原因而导致,从而影响了网络怠工的操作定义和测量工具的编制。今后须深入揭示网络怠工概念的本质,整合网络怠工的操作定义,以编制具有更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
第二,网络怠工形成用人或经济人的相关理论基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倾向于将员工理解为不愿意奉献,只愿平等交换和索取,一不顺心就斤斤计较的雇佣人或经济人,而管理者则被理解对雇员具有剥削倾向的老板或其代理人,因而自然就形成了利益的对立和组织的不公,这种研究视野限制了网络怠工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实上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不仅有“经济人”,还有“社会人”,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等假设,不同人性特点下,网络怠工形成的心理机制又将如何?不仅如此,员工的人性又往往与企业所有制性质、经营管理方式和员工的心理发展有关,如果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或者员工成为企业人的时候,网络怠工形成机制又将如何,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现有研究文献对可能会导致网络怠工的诸多个体因素仍未涉及。比如工作和生活的挫折、对组织的承诺和忠诚度、生活中的问题,网络成瘾气质特点、抑郁、工作倦怠、工作价值观等,因而需要对此作进一步探讨。其次,由于社会制度影响着组织性质和社会文化,进而影响组织文化,而不同组织文化特别是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对组织忠诚的奖励和组织氛围,这些因素影响着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无疑也是网络怠工影响因素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第四,目前网络怠工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尤其是网上调查较多。而网络怠工是工作场所中的一种消极行为,并且涉及企业管理的因素和员工道德因素,采用自陈量表进行研究难以排除期许效应和防御机制等因素的干扰,难免出现研究误差,影响研究的精确性。由于网络怠工的出现源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因而如何运用网络开展网络怠工实验和现场研究将有利于减小网络怠工研究误差,促进网络怠工研究的深入。
第五,关于网络怠工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由于网络怠工的研究主要源于西方国家,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是社会基础,强调竞争,强调契约平等交换不同,我国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顾全大局、自我牺牲,“以和为贵”,为社会做贡献,在人格特征上,中国人向来内敛、含蓄、爱面子,这种差异对网络怠工的表现形式、内容、强度,网络怠工的形成和发生程度等方面可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可见,通过对网络怠工的跨文化研究,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网络怠工的影响因素、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网络怠工形成机制理论,而且还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使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戴春林 季慧丽 毛丽红)
第一,对网络怠工内涵的科学、完整揭示决定了网络怠工课题的后续研究。现有定义主要从员工个体行为角度进行界定,但并未涉及心理层面,而且,缺乏群体心理视角。因为网络怠工可能并不一定是纯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群体的行为,即由非正式群体原因而导致,从而影响了网络怠工的操作定义和测量工具的编制。今后须深入揭示网络怠工概念的本质,整合网络怠工的操作定义,以编制具有更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
第二,网络怠工形成用人或经济人的相关理论基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倾向于将员工理解为不愿意奉献,只愿平等交换和索取,一不顺心就斤斤计较的雇佣人或经济人,而管理者则被理解对雇员具有剥削倾向的老板或其代理人,因而自然就形成了利益的对立和组织的不公,这种研究视野限制了网络怠工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实上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不仅有“经济人”,还有“社会人”,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等假设,不同人性特点下,网络怠工形成的心理机制又将如何?不仅如此,员工的人性又往往与企业所有制性质、经营管理方式和员工的心理发展有关,如果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或者员工成为企业人的时候,网络怠工形成机制又将如何,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现有研究文献对可能会导致网络怠工的诸多个体因素仍未涉及。比如工作和生活的挫折、对组织的承诺和忠诚度、生活中的问题,网络成瘾气质特点、抑郁、工作倦怠、工作价值观等,因而需要对此作进一步探讨。其次,由于社会制度影响着组织性质和社会文化,进而影响组织文化,而不同组织文化特别是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对组织忠诚的奖励和组织氛围,这些因素影响着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无疑也是网络怠工影响因素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第四,目前网络怠工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尤其是网上调查较多。而网络怠工是工作场所中的一种消极行为,并且涉及企业管理的因素和员工道德因素,采用自陈量表进行研究难以排除期许效应和防御机制等因素的干扰,难免出现研究误差,影响研究的精确性。由于网络怠工的出现源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因而如何运用网络开展网络怠工实验和现场研究将有利于减小网络怠工研究误差,促进网络怠工研究的深入。
第五,关于网络怠工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由于网络怠工的研究主要源于西方国家,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是社会基础,强调竞争,强调契约平等交换不同,我国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顾全大局、自我牺牲,“以和为贵”,为社会做贡献,在人格特征上,中国人向来内敛、含蓄、爱面子,这种差异对网络怠工的表现形式、内容、强度,网络怠工的形成和发生程度等方面可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可见,通过对网络怠工的跨文化研究,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网络怠工的影响因素、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网络怠工形成机制理论,而且还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使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戴春林 季慧丽 毛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