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667685
网络怠工研究:回顾与展望(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3期
     摘要 网络怠工是员工基于网络平台而产生的一种工作场所偏差行为。近十年来,员工网络怠工问题开始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员所重视。本文回顾网络怠工的由来、定义及测量;介绍网络怠工的社会交换理论、组织公正感理论和中和技术理论;分析员工人口学特征、个体心理以及环境因素对网络怠工的影响的研究;整合网络怠工的理论研究,提出网络怠工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网络怠工,组织公正感,工作偏差行为。

    分类号 B849:C936

    网络怠工的研究源于工作偏差行为的研究,Robinson和Bennett(1995)将工作偏差行为定义为:组织成员故意针对内部其他成员或组织而做出的违反或对抗重要的组织规范,从而给组织内其他成员或者整个组织的利益带来损害的行为。随着组织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工作偏差行为表现出新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上班期间上网“偷菜”、聊QQ、玩游戏等,Kamin(1995),Lim(2002)等将之称为网络怠工。网络怠工不仅会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率,还会影响雇佣关系,甚至会影响整个组织的工作氛围。正鉴于此,近年来网络怠工课题日渐为学界关注。本文回顾了网络怠工的概念、测量、理论基础、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1 网络怠工的概念和测量

    Kamin(1995)首次使用了“cyberloafing"一词来指代员工在工作期间上网娱乐的工作偏差行为(Kamin,1995;Quinion,2005)。之后不同研究者对该类行为冠以不同名称并做出不同界定。如Guthrie和Gray(1996)称之为垃圾计算机行为(JunkComputing),即以一种不符合组织目标的方式使用信息系统行为强调其无用性特征。Marron(2000)从网络怠工的危害性出发将网络怠工定义为:“员工在工作时间网上娱乐从而浪费时间与公司资源的行为”。Mills和Hu(2001)则将网络怠工定义为:员工在工作时上网娱乐或为了个人目的而使用网络的行为。Lim(2002)认为网络怠工是员工在工作时间自发地使用公司网络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以及收发与工作无关的邮件的行为。Lim(2002)对网络怠工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和论证,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提出网络怠工定义的有36篇,其中19篇引用了Lim的定义。其他学者也用不同的名称(Anan-darajan和Simmers于2004年提出的“私用组织互联网”、Lee和Lim于2005年提出的“与工作无关的计算机行为”、Whitty和Carr(2006)的“网络闲逛”描述了这种行为。本文用“网络怠工”来指代这种行为,能够简洁地描述这种行为的性质、方式及其危害性。

    国内对网络怠工研究的起步较晚徐阳(1999)最早注意到了西方社会的网络怠工现象。梁志(2006)认为网络怠工是指企业员工通过网络在工作时间进行个人娱乐活动和非法传播从而导致消极怠工的现象统称。王群、陈永进等(2009)将这种工作偏差行为称为“非工作上网行为”,并定义为员工在工作时间因非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上网行为,比如QQ聊天、网上购物、浏览新闻以及发送私人电子邮件等等。

    综上所述,网络怠工的基本内涵可归结为:(1)员工在工作时间进行;(2)通过组织的互联网系统进行;(3)出于员工个人目的;(4)往往以生产力降低或组织目标受损为代价。

    与网络怠工相关的测量早在反生产行为或工作偏差行为的测量中已经涉及。然而,网络怠工作为工作偏差行为的新形式显然具有独特之处,况且网络怠工也有积极的一面(Anandarajan & Simmers,2004;Friedman,2000;Guthrie & Gray,1996);有不同的类型(Blanchard & Henle,2008;Blau,Yang,&Ward-Cook,2006)。为此,学者们就网络怠工提出了操作性定义,并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

    对网络怠工的测量主要有单维、双维和三维三种。双维量表主要有Lim(2002)、Blanchard和Hen-le(2008)、Van Doom(2011)等人的研究。Lim(2002)从员工在工作时间使用互联网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发送个人邮件这两个维度编制了11个项目的二维量表,信度为0.88。浏览活动8个项目,α系数为0.85;邮件活动有3个项目,α系数为0.90。Blanchard和Henle(2008)通过因素分析法将网络怠工划分为轻微网络怠工与严重的网络怠工两种,并将轻微的网络怠工定义为员工工作时对邮件和网络的普通使用,并且员工不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严重的网络怠工是指那些滥用或违法使用网络的行为,并编制了22个项目的5点量表。Van Doom(2011)将网络怠工分为活动(activities)和行为(behaviour)两个维度,网络怠工的活动维度代表网络使用的目标,即网络本身可以为上网者提供的活动;而行为维度代表员工上网的原因,并可以通过预期结果的好坏加以区分。他从活动和行为两个维度编制了21个项目的网络怠工问卷。活动或行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6以上。三维量表由Blau,Yang和Ward-Cook(2006)开发,在Lim的基础上增加了互动性网络怠工:需要与人或电脑软件进行虚拟的或实际的同步互动的网络怠工活动,共16个项目,总体信度为0.88。单维量表由deLara,Tacoronte和Ding(2006)编制,在Lim的基础上,将浏览活动维度的4个题目与邮件活动的1个题目整合成5个项目的单维网络怠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7。

    2 网络怠工形成的理论解释

    经济人和雇佣交换关系是学界解释网络怠工形成机制的人性假设和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其本质是投入与产出的平衡(Thibaut & Kelly,1959;Homans,1961;Blau,1964)。相应地,在雇佣条件下,作为经济人的员工和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劳资交换关系。在此关系中,员工从事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当其付出得到合理回报,其投入和产出处于平衡状态,员工不会出现怠工的行为。相反,当员工认为自己付出的劳动超过雇主所给的报酬时,则会感到不公平,产生要修复这种不公平感的动机(Aquino,Lewis& Bradfield,1999),网络怠工就是这种不公平感的补偿。Simmers(2008)也证明员工网络怠工是对组织所作贡献的一种非正式的补偿。 (戴春林 季慧丽 毛丽红)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