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参照系建立的时间特征(3)
2.3 结果
本研究采用基于整组被试水平的方差分析来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本研究主要以反应时作为主要指标,是因为在本研究中,反应时间比错误角度更为稳定和敏感。但是人们在最终确定被试如何建立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方向时,会同时考虑反应时和错误角度因素。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中都同时给出了反应时和错误角度的数据结果。测试朝向区被分成4个水平,0度朝向(场景的对称轴方向)、315度朝向(观察视线方向)、同0度朝向一致的新颖方向(即90,180,270度等与0度朝向水平或垂直的方向)、同315度朝向一致的新颖方向(即45,135,225度等与315度朝向水平或垂直的方向)。在进行统计分析时首先对整组被试的作业成绩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然后进行上述四个朝向的多重比较检验。
对被试在8个想象朝向的反应时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图2所示。结果表现出显著的想象朝向主效应,F(7,49)=13.85,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想象朝向是O°的反应时间比45°,90°,135°,180°,225°,315°的反应时间快,ts(49)≥13.45,p<0.05;但是和270°的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t(49)=1.63,p>0.05。想象朝向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90°,180°,270°)的反应时间比想象朝向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45°,135°,225°)快,并且达到显著差异,t(49)=5.92,p<0.05。
对被试在8个想象朝向的错误角度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图3所示。想象朝向主效应显著,F(7,49)=2.89,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想象朝向是0°的错误角度比135°,225°的错误角度小,ts(49)≥2.72,但是和45°,90°,180°,270°,315°的错误角度没有显著差异,ts(49)≤1.57,p>0.05。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90°,180°,270°)的错误角度和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45°,135°,225°)的错误角度有显著差异,t(49)=2.18,p<0.05。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被试在进行相对方向判断的时候,在想象朝向为场景对称轴方向(O°方向)的反应时间比包括观察视点方向(315°方向)在内的所有其他朝向的反应时间快。第二,被试在想象朝向是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新颖朝向(90°,180°,270°方向)的反应时间比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新颖朝向(45°,135°,225°方向)快。第三,被试选择了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作为空间表征的内在参照系朝向。第四,场景结构在被试进行物体位置学习之前短暂呈现,被试能够沿着场景结构的方向建立空间参照系。这表明,空间参照系是在学习场景之前建立起来的。即使场景结构呈现时间只有五秒钟,被试依然能够选择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作为空间记忆表征的内在参照系方向。可以说本实验中的场景结构决定着空间记忆内在参照系的建立,并且空间参照系的建立是在被试最初学习的时候建立起来的,5秒钟的场景结构呈现足以使被试获取场景信息,并建立空间参照系来表征整个场景。
3.实验2学习结束后场景结构短暂出现,空间参照系的建立
3.1 研究目的
实验1研究结果证明,空间参照系是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是否其他因素而不是场景结构在学习之前短暂呈现引起了实验1的结果。例如,造成实验一结果的一种可能是相对方向判断任务在同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想向朝向上要比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上容易,而不是由实验控制引起的。在实验2中,场景结构在被试学习结束之后短暂呈现5秒钟。如果空间参照系是在学习之前建立,那么此时场景结构并不能决定空间参照系的建立,实验2的结果应该与实验一结果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即同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上的成绩并不比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上的成绩好。那么可以说,实验1的结论是确凿可信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被试为16名在校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平均年龄23.8岁),男女各半,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一年内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3.2.2 实验设计
同实验1。
3.2.3 实验材料
学习场景同实验1。但不同的是,在学习开始,首先物体开始随机出现,在被试学习过10次之后,桌子上面的对应七个物体位置的黑色的圆点才出现,5秒钟之后消失。
测试项目同实验1完全一样。
3.2.4 实验程序
练习与测试阶段同实验1完全一样。
学习阶段。首先被试会看到一张桌子,然后主试按键,第一个物体呈现4.29秒,然后消失,接着下一个物体呈现,再消失,直到七个物体都呈现完。每个物体的呈现时间相等,两个物体之间没有时间间隔,整个场景呈现时间共30秒。在此过程中,所有物体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七个物体都呈现完之后,主试要求被试闭上眼睛,根据记忆指向物体并同时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学习一指向过程一共进行10次。在这种学习一指向过程结束之后,接着主试会告诉被试,一会他将看到桌子上面有对应七个物体位置的七个黑色的圆点,呈现5秒钟之后会消失,然后主试按键,黑色的点出现,被试学习5秒钟之后结束。然后主试带领被试到另外一个屋子里进行测试。
3.3 结果
对被试在8个想象朝向的反应时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图4所示。
结果表现出显著的想象朝向主效应,F(7,49)=2.20,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想象朝向是315°的反应时间比45°,90°,135°,225°的反应时间快,ts(49)≥12.28,p<0.05;但是和0°,180°,270°的反应时间没有达到显著差异,ts(49)≤1.71,p>0.05。想象朝向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90°,180°,270°)方向的反应时间和想象朝向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45°,135°,225°)方向的反应时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t(49)=1.59,p>.05。 (刘仙芸 刘书青 王超)
本研究采用基于整组被试水平的方差分析来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本研究主要以反应时作为主要指标,是因为在本研究中,反应时间比错误角度更为稳定和敏感。但是人们在最终确定被试如何建立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方向时,会同时考虑反应时和错误角度因素。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中都同时给出了反应时和错误角度的数据结果。测试朝向区被分成4个水平,0度朝向(场景的对称轴方向)、315度朝向(观察视线方向)、同0度朝向一致的新颖方向(即90,180,270度等与0度朝向水平或垂直的方向)、同315度朝向一致的新颖方向(即45,135,225度等与315度朝向水平或垂直的方向)。在进行统计分析时首先对整组被试的作业成绩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然后进行上述四个朝向的多重比较检验。
对被试在8个想象朝向的反应时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图2所示。结果表现出显著的想象朝向主效应,F(7,49)=13.85,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想象朝向是O°的反应时间比45°,90°,135°,180°,225°,315°的反应时间快,ts(49)≥13.45,p<0.05;但是和270°的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t(49)=1.63,p>0.05。想象朝向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90°,180°,270°)的反应时间比想象朝向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45°,135°,225°)快,并且达到显著差异,t(49)=5.92,p<0.05。
对被试在8个想象朝向的错误角度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图3所示。想象朝向主效应显著,F(7,49)=2.89,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想象朝向是0°的错误角度比135°,225°的错误角度小,ts(49)≥2.72,但是和45°,90°,180°,270°,315°的错误角度没有显著差异,ts(49)≤1.57,p>0.05。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90°,180°,270°)的错误角度和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45°,135°,225°)的错误角度有显著差异,t(49)=2.18,p<0.05。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被试在进行相对方向判断的时候,在想象朝向为场景对称轴方向(O°方向)的反应时间比包括观察视点方向(315°方向)在内的所有其他朝向的反应时间快。第二,被试在想象朝向是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新颖朝向(90°,180°,270°方向)的反应时间比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新颖朝向(45°,135°,225°方向)快。第三,被试选择了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作为空间表征的内在参照系朝向。第四,场景结构在被试进行物体位置学习之前短暂呈现,被试能够沿着场景结构的方向建立空间参照系。这表明,空间参照系是在学习场景之前建立起来的。即使场景结构呈现时间只有五秒钟,被试依然能够选择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作为空间记忆表征的内在参照系方向。可以说本实验中的场景结构决定着空间记忆内在参照系的建立,并且空间参照系的建立是在被试最初学习的时候建立起来的,5秒钟的场景结构呈现足以使被试获取场景信息,并建立空间参照系来表征整个场景。
3.实验2学习结束后场景结构短暂出现,空间参照系的建立
3.1 研究目的
实验1研究结果证明,空间参照系是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是否其他因素而不是场景结构在学习之前短暂呈现引起了实验1的结果。例如,造成实验一结果的一种可能是相对方向判断任务在同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想向朝向上要比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上容易,而不是由实验控制引起的。在实验2中,场景结构在被试学习结束之后短暂呈现5秒钟。如果空间参照系是在学习之前建立,那么此时场景结构并不能决定空间参照系的建立,实验2的结果应该与实验一结果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即同对称轴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上的成绩并不比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的想象朝向上的成绩好。那么可以说,实验1的结论是确凿可信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被试为16名在校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平均年龄23.8岁),男女各半,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一年内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3.2.2 实验设计
同实验1。
3.2.3 实验材料
学习场景同实验1。但不同的是,在学习开始,首先物体开始随机出现,在被试学习过10次之后,桌子上面的对应七个物体位置的黑色的圆点才出现,5秒钟之后消失。
测试项目同实验1完全一样。
3.2.4 实验程序
练习与测试阶段同实验1完全一样。
学习阶段。首先被试会看到一张桌子,然后主试按键,第一个物体呈现4.29秒,然后消失,接着下一个物体呈现,再消失,直到七个物体都呈现完。每个物体的呈现时间相等,两个物体之间没有时间间隔,整个场景呈现时间共30秒。在此过程中,所有物体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七个物体都呈现完之后,主试要求被试闭上眼睛,根据记忆指向物体并同时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学习一指向过程一共进行10次。在这种学习一指向过程结束之后,接着主试会告诉被试,一会他将看到桌子上面有对应七个物体位置的七个黑色的圆点,呈现5秒钟之后会消失,然后主试按键,黑色的点出现,被试学习5秒钟之后结束。然后主试带领被试到另外一个屋子里进行测试。
3.3 结果
对被试在8个想象朝向的反应时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图4所示。
结果表现出显著的想象朝向主效应,F(7,49)=2.20,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想象朝向是315°的反应时间比45°,90°,135°,225°的反应时间快,ts(49)≥12.28,p<0.05;但是和0°,180°,270°的反应时间没有达到显著差异,ts(49)≤1.71,p>0.05。想象朝向同场景的对称轴方向一致(90°,180°,270°)方向的反应时间和想象朝向同观察视点方向一致(45°,135°,225°)方向的反应时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t(49)=1.59,p>.05。 (刘仙芸 刘书青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