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5917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思维特点(4)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4.2 大学生问题发现思维的聚类情况

    通过对所有大学生问题思维评分的聚类分析,可以把大学生分为两大类别。在对比的17个指标中,第一类大学生在1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高于第二类,在其余两个指标上两类学生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说明,本研究使用的实验材料可以对大学生的问题发现思维能力进行区分。问题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从总体上看,擅长问题发现思维的学生并不太多。这与很多学者的研究一致。王凯虹(1999)考察了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结果显示经常独立发现问题的学生仅占10.51%。Christine和Kayalvizhi(2002)对39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考察显示,只有11.7%的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发现开放性科学问题,大部分问题是基于总体知识和宽泛主题提出的。

    这可能与传统教育重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忽视问题发现能力有关。虽然问题发现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认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但学校对学生问题发现能力的培养还非常不足。Durkin(1979)发现,在她所观察的4469分钟4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花了20分钟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几乎所有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询问和解答问题。Dillon(1982)认为,美国的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只训练研究生如何开展研究,但却忽视了对学生选择和形成问题的训练与指导。宋振韶(2003)指出,在课堂中,学生提问是比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更高层次的认知卷入形式,但教师却没有给学生提问留出应有的空间。卢正芝和洪松舟(2010)认为,教师掌控着课堂提问话语权,很少甚至从未自觉思考过如何使学生敢问、愿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问题发现能力的培养。

    4.3 大学生问题发现思维的类型差异

    本研究设想,大学生发现的大部分问题会涉及中等及以上的思维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思维产品的六个类别中,属于低等思维水平的单元与门类问题占63.77%,属于中等思维水平的关系与系统问题占31.53%,属于高等思维水平的转化与蕴涵问题仅占4.64%。在思维层次的四个类别中,属于低等思维水平的事实性和推理性问题占70.98%,属于中等思维水平的综合性问题占24.94%,属于高等思维水平的评价性问题仅占4.07%。大学生在问题发现思维上的表现没有预期中理想,大部分问题涉及了中等及以下的思维水平。邵惠靖(2001)对台北初三学生数学问题发现能力的研究表明,学生提出的关系性问题最多。杨小洋、申继亮和崔艳丽(2006)对169名初一到高二学生的研究表明,学生提问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推论性、评价性和事实性问题。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在两个维度中,比例最大的分别是门类和推理性问题(均在50%以上),这两类问题反映的思维水平都是偏低的,体现的是比较简单、直接的思维类比和推论。而在反映系统性、深刻性与批判性等高水平思维的转换、蕴涵和评价性问题上,比例均不到5%,说明大学生在问题发现过程中不善于运用高水平、高层次的思维。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问题发现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地培养和开发。林沂升(2003)的研究显示,研究生在科学问题发现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相当全面,思维类型多样化且会使用评价思维。研究生比大学本科生的思维更占优,一方面,可能由于研究生本身的思维水平更高,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林沂升的研究只考察了两个被试,不具有更广的代表性有关。

    在体现大学生思维品质的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精致性和新颖性五个维度上,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依次为3.15,2.50,2.69,3.08,2.35。其中,流畅性指发现问题的总数量,变通性指发现问题的类别数量。整体来看,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总数量比较少(每一个场景平均3.15个)。陈明其、雷启华、陈明伦(2004)认为,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Watts,Gould和Alsop(1997)认为,高水平的自发问题可能是代表兴趣的指示剂。郑青义(2009)指出随年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积极主动提问。问题数量不多可能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任务的吸引力、趣味性、态度和年龄增长有关。相对问题总数量而言,问题的类别数较多,即平均1.26个问题中,就有不同类别的问题,说明大学生的提问比较发散,涉及不同类别内容的问题。后3个维度均为5分制评分,大学生的得分在2-3分左右,这也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分数,体现大学生整体问题发现的思维品质是处于中等水平的。其中,在体现描述问题详细、准确、精细和修辞程度的精致性上,得分超过3分,表现得最好,说明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陈述能力较好。但在体现思维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新颖性指标上,得分最低,仅2.35分,这与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致。赵瑞芳、盛国军和李彦(2007)对山东某高校1000多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少。李杨帆和朱晓东(2011)认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科研创新能力欠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说明大学生在问题发现的新颖性、独创性方面还有所欠缺,是问题发现中较薄弱的环节,也是需要培养的重点。

    5.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发现问题总数量偏低,问题大多涉及中等及以下的思维水平。(2)不同年级与性别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水平整体相当,态度对问题质量有影响。问题发现思维的领域差异显著,体现出问题发现的特殊领域性。(3)依据问题发现思维差异可将大学生分为能力强与弱两个类别,说明本研究测试题目可以对大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强弱进行鉴别。 (陈丽君)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