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5908
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中内隐过程及其脑机制(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3.2.2 心理理论中的内隐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又称心智解读(min-dreading)或心智化(mentalizing),是指个体具有将自己行为及他人行为归因为特定心理状态的能力,由此产生对行为原因的推论,从而组成了一个理论系统。可以将心智化过程看作是自我-他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如图1所示,自我在解读他人意图和情绪情感的时候是基于自己的心理理论模板。

    在心理理论的模拟过程中,包含两个水平(Coricelli,2005):(1)自动化的、前概念水平:对他人心理的初步理解,基于早期的动作再认、模仿和情绪再认。(2)概念性的、有意的水平:基于目的、共情和高水平推理,站在他人角度进行理解和行为预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模板,自我和经验相结合形成了这个模板,外界环境和他人行为在模板上的初步激活“是”自动化的(第一水平),即反映和表征过程是自动化的;而我们将此种反映和表征解读出来并应用其区进行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是有意识的(第二水平)。

    3.2.3 如何将“内隐”与社会认知和心理理论相结合

    将内隐概念与心理理论相结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体现出来。

    首先,一些研究通过采用内隐范式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例如,掩蔽启动范式和Stroop范式。在利用掩蔽范式对偏见进行的研究中(Ohman & Minika,2001),在被试对威胁信息进行判断时,他们更易将黑人面孔与威胁联系起来。类似的,无意识的阈下水平,也可以通过对刺激的短时间呈现来实现。在Cunningham(2004)的研究中,采用短时(30ms)和长时(535ms)呈现刺激两种方式,发现了与上述相似的结果,并发现背外侧前额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DLPFC)和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是在阈上水平对偏见性判断进行有效控制的区域。另外,除了掩蔽范式,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还有Stroop范式,例如情绪Stroop范式。

    其次,在心理理论领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引入了内隐的成分。

    第一方面,在儿童心智化的过程中,笔者总结有一种“know-but-cannot-tell”现象。在经典的“Maxi的巧克力”实验范式中,发现三岁的儿童对自己的错误信念有内隐的认识,虽然他们告诉主试Maxi会去原来的盒子找自己的巧克力,但是他们的眼睛会盯向实际巧克力已经被移向了的正确位置。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当12-15月大的婴儿看到被其观察的人的行为与此人的错误信念不一致时,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Onishi & Baillargeon,2005)。这都说明了,儿童在早期就对错误信念有一定认识,但是又不能主观报告,可以认为是一种内隐的现象。

    第二方面,社会情境下自动激发的反应是内隐的,完全不受到自上而下的调节,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一点(Olsson & Phelps,2004)。在观察某一特定刺激(如蓝色方块)后他人将接受电击这一现象后,被试就会将电击和蓝色方块联系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在蓝色方块阈下呈现时也会发生。这就说明了这种内隐过程的存在以及在社会背景中的体现(恐惧反应)。另外,在自动的反应激活方面还存在一种“反复无常效应(chame-leon effect)”。它是心理理论重要内容的体现,即对动作的再认和模仿,属于心理理论第一个水平,是人脑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的功能。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手臂从左向右移动,而同时自己的手臂从上向下移动时,自己的动作会受到他人动作的干扰(Stanley,Gowen,& Miall,2007)。

    4.如何将“内隐”引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

    将内隐的概念引人社会认知的研究当中,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根据自己的文献阅读和经验积累,总结出如下的方面:第一,可以对内隐社会因素单独进行研究,例如对内隐自尊进行的ERP研究(许静,梁宁建,王岩,王新法,2005)。将内隐社会因素作为研究内容,辅助于行为、电生理学指标,有助于了解内隐社会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产生机制。第二,可以将内隐社会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将人际关系引入经济决策的研究当中(Leng & Zhou,2010)。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是将社会现象与认知研究结合,将研究更贴近于生活,将社会因素特别是内隐社会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其他研究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和研究工具。第三,社会认知中,自我-他人的互动过程也可作为引入内隐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切入点。在自我(self)方面,自动的自我评价、自尊、自我认识都是研究的因素,另外对于不同的自我内容(Powell,Macrae,Cloutier,Metcalfe,& Mitchell,2010),如社会自我的研究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自我的认识的激活常常是自动化的,即我们所说的“内隐”。在他人(others)方面,对他人的评价可以根据心理对他人形成的态度、偏见、刻板印象等自动激活。第四,就是借助一些基础认知中常用的内隐研究范式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其中掩蔽启动范式是应用比较广泛的。

    5.从神经科学角度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

    5.1从神经科学角度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生物物种常常具有相似的行为,例如哺乳行为、攻击行为等,都是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还有在不同种族的人群间,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社会意义上的行为,例如欺骗行为、利他行为等等。但是从生理结构上讲,具有相同行为的物种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脑结构,例如动物和人的脑结构就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行为和大脑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着另外的中介认知系统,调节着行为和大脑之间的关系(Frith & Frith,2010)。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包含三个水平,(1)社会水平(behav-ior):影响行为和经验的动机和社会因素;(2)认知水平(cognitive):引起社会水平的信息加工机制;(3)神经水平(brain and gene):引发认知水平加工的神经机制。其次,对孤独症患儿的研究发现,在适当的年龄,他们不能正确的运用心理理论推断他人的行为,排除错误信念。再次,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s)的发现也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镜像神经元是动作模仿、共情的神经基础。 (宋娟 张振 黄亮 王益文)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