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656489
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6期
     摘要 学派是一批科学家因师承关系和持相同学术观点而形成的派别。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朱智贤教授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朱智贤学派。该学派的主要贡献是:(1)构建起完整的中国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2)系统建设了中国发展心理学专业教材,为培养发展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3)开展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改变了中国发展心理学言必称欧美的局面;(4)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搭建起中国发展心理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5)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全面总结了中国心理学的成果;(6)培养出中国发展心理学界的一批领军人才。

    关键词 学派,朱智贤学派,发展心理学。

    分类号 RR4-06

    1 引言

    在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学派。代表性的有:机能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皮亚杰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等。这些学派有利地推动了心理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对人类心理本质的认识。

    关于学派的含义,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强调有师承关系。如在《辞海》中,将学派定义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在《自然辩证法词典》中,将学派定义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术师承不同,由学术观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批科学家所形成的派别。第二。强调学术观点的相同。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学派定义为:同一学科中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基于此,李江源和綦松波(1999)提出,应从四个层面理解学派的含义,具体为:(1)学派限于同一学科领域;(2)学派是科学家共同体;(3)师承关系是学派形成的主要原因;(4)同一学派对某一学科的基本问题有共同的学术观点。我们同意以上观点,但应该还加上(5)学派创始人应该有很高的学术威望。

    朱智贤教授及其弟子们在我国发展(或儿童)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朱智贤学派”。其理由如下:(1)朱智贤教授赢得了崇高的学术声望,他被公认为“大师”级的学术权威。顾明远(2010)曾指出:办好一所培养教师的大学,更要有一批学问造诣深邃、声名远播的大师。大师就是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声望,大师就是大学的根基,是大学的名片、丰碑,也是一所大学吸引力之所在。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个百年发展史上,称得上心理学大师的人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朱智贤教授(另一位是张耀翔教授)。(2)朱智贤教授是我国现代发展(或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用几十年时间系统地建构了中国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并进行了大量实践。朱智贤教授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例如,在1982年,著名心理学家陈立先生给朱智贤教授来信,在信中写到:“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学界能就一方面问题成一家之言者,实属少见。老兄苦心深思,用力之勤,卓著硕果,可谓独树一帜。”其中“成一家之言”和“独树一帜”正是创新的具体表现(林崇德,2011)。最后,朱智贤教授的学术思想被继承且发扬光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朱智贤教授就带领全国心理学近200名心理学同行开展国家重大项目的攻关。同时,他亲自指导获得博士学位的弟子有:林崇德教授(新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曾任中国心理学

    会理事长)、董奇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程跃博士(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幼儿园的创始人)、庞丽娟教授(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主席)、陈英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申继亮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全国高校百名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他们都是我国心理学界的领袖或领军人物(李震,2013)。朱智贤教授的这些弟子们,在继承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进一步将其学术思想深化和拓展,又形成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要想准确认识“朱智贤学派”,首要任务是全面了解朱智贤教授在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独特的观点。

    2 朱智贤教授对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创新

    1962年,中央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的编写会议,周扬点名要朱智贤教授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编写一部《儿童心理学》。朱智贤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的思想武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教育与发展、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关系(赵壁如,2010)。之后,朱智贤教授又不断完善其对上述四个基本问题的阐述。

    第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在西方心理学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沈德立,自学军,2004)。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先天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采用家谱分析法,完成了《遗传的天才》一书。他主张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且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个体的身体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詹森(Jensen)通过总结8个国家的100多种研究成果,得出个人的智商80%来自遗传的结论。同时期的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更为明确地认为,天才有60%-70%是遗传决定的,30%由环境决定。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赫恩斯坦和默里出版了《正态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和阶级结构》一书,在书中提出:(1)人的智商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不大。(2)智商高的人一般都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就,而智商低的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贫穷和犯罪总是与他们相伴随。(3)智力既然是遗传,那么那些低能儿就是无法造就的,为他们提供教育只能是白白浪费财富。(4)美国黑人平均智商比白人要低15个百分点,即黑人属于不堪造就者之列。《正态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和阶级结构》出版后。引起美国和英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响,除个别人支持其观点外,绝大部分学者则同声谴责作者的这种种族主义理论,认为它是被用来美化奴隶制、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等丑恶行径的理论根据(宗丛,1995)。为什么到20世纪末,还有学者打着科学的旗号,得到非科学的结论呢?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白学军 林崇德)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