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全国常模的制定(1)
摘要 旨在调查我国现阶段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全国常模。使用之前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性量表”,在全国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6350人。结果表明:女性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及自我欺骗否定、能动性管理和交流性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青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低于中、老年人;城市人口社会赞许性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农村人口:初中受教育程度者的社会赞许性总体水平低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在交流性管理水平上,初中受教育程度者低于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的能动性管理水平高于中、高收入者,高收入者的交流性管理水平低于中、低收入者。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关键词 社会赞许性,中国成年人,全国常模。
分类号 B846
1 问题提出
社会赞许性,或译作社会期许(性)、社会称许(性),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其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个体按照社会现有的规范表现自己,以获得接受和认可。本研究认为社会赞许性是指个体为获得社会或他人的接受和赞赏,而使自己的态度、行为符合所在文化或社会的价值、规范的人格倾向性。
虽然社会赞许性是在心理测量中发现的。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赞许性不仅仅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倾向,同时也应该是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Paulhus,2002)。Li和Bagger(2006)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和BIDR量表其中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此外,社会赞许性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证明社会赞许性与抑郁(Paulhus,1991)、苦恼情绪(Paulhus&Reid,199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Dyer,et al.,2009)有负相关,并可以显著预测恶劣心境,社会赞许性是导致心理困扰的一个显著因素。但社会赞许性与焦虑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社会赞许性的概念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早期研究也多在欧美国家进行。但一些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西方不同的结果,甚至同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赞许性也存在差异,如在2005年,Nielsen公司一项关于“食物营养的了解”的调查显示,尽管美国被访者对一些基本食物营养知识的了解少于几个南美国家的被访者,但是美国被访者评价自己对食物营养了解程度的分数高于这几个南美国家的被访者,即美国受访者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欺骗提高倾向(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2010)。在有关社会赞许性的跨文化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集体主义者比个人主义者具有更强的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性可能由于不同的地区、民族的社会规范、价值观不同,存在差异,国内以往的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多基于西方文化编制,不能很好的反映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因此课题组编制了《中国成年人多维度社会赞许性量表》(李强,徐晟,李凌,黄艳,徐旻,2012)。
但是,在量表编制中,被调查者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仅是成年人的一部分,不能很好的代表所有成年人。此外在量表编制中,被调查者来自于同一地区。不能很好的反映全国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在更加广泛的成年人群体中进一步考察该量表的适用性。在全国范围调查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不但有利于了解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整体水平与分布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在了解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整体水平和分布状况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估以及揭示个体的社会赞许性在所属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从而有效的解释量表得分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情况,以便在更广泛的成年人群体中进一步检验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并了解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现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常模,进而揭示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普遍水平和分布状况,以此更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赞许性水平,从而进一步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2 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调查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区域的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放问卷6433份。样本选取时兼顾对象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户籍和职业等几个变量。问卷收回后,又进行检查。删除填写有明显规律的问卷及社会赞许性量表有空白的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6350份,有效率98.7%。有效样本中男性3194人(50.30%),女性3152人(49.64%),未填性别者4人(0.06%):来自城市3192人(50.27%),农村3155人(49.69%),未填城乡者3人(0.05%);教育水平为初中3457人(54.44%),高中1533人(24.14%),大专及以上1353人(21.31%),未填教育程度者7人(0.11%);单位负责人139人(2.19%),专业技术人员740人(11.65%),办事人员415人(6.54%),商业服务业人员992人(15.62%),农林牧副渔水业人员2417(38.0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912人(14.36%),其他人员(包括失业、未就业人员)598人(9.42%),未填职业者137人(2.16%);汉族6006人(94.6%),少数民族344人(5.4%);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3.76±14.30岁。
2.2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使用《中国成年人多维度社会赞许性量表》(李强等,2012)。量表采用4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量表计算每个维度的平均分和量表的总平均分,具体计算方法为:维度的平均分(维度均分)为该维度所有项目的原始分之和除以该维度的项目数,量表总均分为各个维度的均分之和除以维度数。
量表中,自我欺骗提高维度6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信念及自尊。对自身个性、品质等方面正性特征的夸大,分数越高说明夸大越强烈;自我欺骗否定维度11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信念及自尊,对自身个性、品质等方面负性特征的否定,分数越高说明否定越强烈:能动性管理维度8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而故意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互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及其所具有优良办事风格,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这种表现越明显:交流性管理维度10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被他人及社会认可,而故意表现出来的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对自身需求的压抑,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这种表现越强:量表总均分表示社会赞许性的总体性情况,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会赞许性越强。 (徐晟 李强 李凌 尹艺璇 梁栋)
关键词 社会赞许性,中国成年人,全国常模。
分类号 B846
1 问题提出
社会赞许性,或译作社会期许(性)、社会称许(性),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其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个体按照社会现有的规范表现自己,以获得接受和认可。本研究认为社会赞许性是指个体为获得社会或他人的接受和赞赏,而使自己的态度、行为符合所在文化或社会的价值、规范的人格倾向性。
虽然社会赞许性是在心理测量中发现的。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赞许性不仅仅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倾向,同时也应该是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Paulhus,2002)。Li和Bagger(2006)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和BIDR量表其中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此外,社会赞许性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证明社会赞许性与抑郁(Paulhus,1991)、苦恼情绪(Paulhus&Reid,199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Dyer,et al.,2009)有负相关,并可以显著预测恶劣心境,社会赞许性是导致心理困扰的一个显著因素。但社会赞许性与焦虑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社会赞许性的概念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早期研究也多在欧美国家进行。但一些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西方不同的结果,甚至同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赞许性也存在差异,如在2005年,Nielsen公司一项关于“食物营养的了解”的调查显示,尽管美国被访者对一些基本食物营养知识的了解少于几个南美国家的被访者,但是美国被访者评价自己对食物营养了解程度的分数高于这几个南美国家的被访者,即美国受访者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欺骗提高倾向(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2010)。在有关社会赞许性的跨文化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集体主义者比个人主义者具有更强的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性可能由于不同的地区、民族的社会规范、价值观不同,存在差异,国内以往的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多基于西方文化编制,不能很好的反映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因此课题组编制了《中国成年人多维度社会赞许性量表》(李强,徐晟,李凌,黄艳,徐旻,2012)。
但是,在量表编制中,被调查者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仅是成年人的一部分,不能很好的代表所有成年人。此外在量表编制中,被调查者来自于同一地区。不能很好的反映全国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在更加广泛的成年人群体中进一步考察该量表的适用性。在全国范围调查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不但有利于了解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整体水平与分布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在了解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整体水平和分布状况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估以及揭示个体的社会赞许性在所属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从而有效的解释量表得分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情况,以便在更广泛的成年人群体中进一步检验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并了解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现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常模,进而揭示我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的普遍水平和分布状况,以此更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赞许性水平,从而进一步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2 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调查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区域的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放问卷6433份。样本选取时兼顾对象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户籍和职业等几个变量。问卷收回后,又进行检查。删除填写有明显规律的问卷及社会赞许性量表有空白的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6350份,有效率98.7%。有效样本中男性3194人(50.30%),女性3152人(49.64%),未填性别者4人(0.06%):来自城市3192人(50.27%),农村3155人(49.69%),未填城乡者3人(0.05%);教育水平为初中3457人(54.44%),高中1533人(24.14%),大专及以上1353人(21.31%),未填教育程度者7人(0.11%);单位负责人139人(2.19%),专业技术人员740人(11.65%),办事人员415人(6.54%),商业服务业人员992人(15.62%),农林牧副渔水业人员2417(38.0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912人(14.36%),其他人员(包括失业、未就业人员)598人(9.42%),未填职业者137人(2.16%);汉族6006人(94.6%),少数民族344人(5.4%);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3.76±14.30岁。
2.2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使用《中国成年人多维度社会赞许性量表》(李强等,2012)。量表采用4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量表计算每个维度的平均分和量表的总平均分,具体计算方法为:维度的平均分(维度均分)为该维度所有项目的原始分之和除以该维度的项目数,量表总均分为各个维度的均分之和除以维度数。
量表中,自我欺骗提高维度6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信念及自尊。对自身个性、品质等方面正性特征的夸大,分数越高说明夸大越强烈;自我欺骗否定维度11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信念及自尊,对自身个性、品质等方面负性特征的否定,分数越高说明否定越强烈:能动性管理维度8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而故意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互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及其所具有优良办事风格,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这种表现越明显:交流性管理维度10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被他人及社会认可,而故意表现出来的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对自身需求的压抑,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这种表现越强:量表总均分表示社会赞许性的总体性情况,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会赞许性越强。 (徐晟 李强 李凌 尹艺璇 梁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