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659077
中学生的心理理论在冲突道义情境中的特点(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6期
     以小群体形式施测,每次人数在20-30人。主试为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经培训后均达到施测要求。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阅读领域内规则冲突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习俗领域内的,一个是个人领域内的。为了与被试年龄阶段对应,故事的主人公分别设计为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均为22人:另一组阅读领域间规则冲突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习俗领域内的,一个是个人领域内的。故事的主人公也分别设计为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初一22人,初二23人,高一22人,高二21人。两个故事的先后阅读顺序在被试间进行平衡。

    请两名心理学研究生按照编码系统对被试的回答独立编码,结果是:两人对被试规则性质理解编码的kappa系数是1.00.行为预测kappa系数是0.97。最后记录成绩时,对出现评分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共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登记。

    2.3材料

    本研究设计了习俗领域(自习课剩余时间安排问题)和个人领域事件(放学后时间安排问题)各一个,皆是涉及与学生生活关联紧密的事件,在每个领域事件中。又分别包含两对产生冲突的规则情境(不涉及道德问题),最后形成了四个实验故事:个人领域的领域内规则冲突故事:习俗领域的领域内规则冲突故事:个人领域的领域间规则冲突故事;习俗领域的领域间规则冲突故事。

    例举其中的“个人领域的领域间规则冲突故事”如下:

    郝悦是高一学生。下午的课上,老师对上次测验进行了细致地讲解。郝悦和许多同学都做错了题目,在认真地订正试卷。对于未订正完试卷的同学,老师规定:“如果你试卷没有订正完,那么你必须留在学校订正试卷。明天早晨检查。”老师说完后离开了教室。放学的铃声响了,郝悦还没有订正完试卷,这时她想起自己和小学同学任晴约定过:“今天下午放学后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两人已经买好了电影票,她们都很期待观看,因为今天是那个热播影片的最后一场。

    以下为对被试的提问:

    问题1:对于没有订正完试卷的郝悦来说,她会怎么看待老师的规定?怎么看待和同学的约定?

    问题2:放学后,没有订正完试卷的郝悦会选择怎么做?为什么?

    问题3:这样做后,郝悦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4:郝悦没有留在学校订正试卷/没有去看电影,她向老师解释/小学同学解释,自己是为了和同学的约定而看电影/留在学校订正试卷,老师会怎么想?/小学同学会怎么想?老师会惩罚她吗?/同学会疏远她吗?

    考察被试关于行为者(例如郝悦)和规则制定者(例如老师)的心理理论问题分别是:关于行为者的规则性质理解问题/关于行为者的行为预测问题/关于行为者的心理感受问题:关于规则制定者的看法问题/关于规则制定者的处理预测问题。

    关于行为者对规则性质的理解问题(见问题1),将被试的回答分为三类:一是认为老师制定的规则合理:二是认为老师和其他人制定的两个规则没有差别,都合理或不合理;三是倾向于其他人制定的规则。

    关于行为者的行为预测问题(见问题2的第一个提问),将被试的回答也分为三类:一是倾向于行为者遵守老师的规则:二是倾向于行为者兼顾两个规则(如:尽快订正完试卷赶着去电影院);三是倾向于行为者遵守其他人的规则。

    关于行为者的行为解释问题(问题2的第二个提问),参照前人的研究(廖红,陈会昌,2000;安秋玲,陈国鹏,2003)将被试阐述的理由归纳为三种:(1)规则取向。行为解释归因于老师或其他制定者制定的规则,如应该遵守规则,应该听从规定。(2)工具性处理取向。根据行为的后果作出选择,获取有利的结果。(3)协调倾向。倾向于对两个规则进行全面考虑,权衡、协调规则与行为者自身方面的因素,作出决定。如,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留下来订正试卷。

    关于行为者对自己行为的感受问题(见问题3),被试的回答分为三类:正性感受,负性感受和其它感受(包括中性和混合的感受)。

    关于规则制定者的看法(见问题4的第一个提问),被试的回答分为三类:一是认为老师对违规学生持正面看法,其他制定者持负面看法;二是认为老师和其他制定者都持有正面或负面看法:三是认为老师持有负面看法,其他制定者持有正面看法。关于处理预测问题(见问题4的第二个提问),一是认为老师对于违规学生不会施加惩罚,其他制定者会施加惩罚:二是老师和其他制定者都会施加惩罚或不惩罚;三是认为老师会施加惩罚,其他制定者不会施加惩罚。

    问题1、2、3为中学生被试关于行为者的心理理论问题:问题4的两个提问为中学生被试关于规则制定者的心理理论问题。

    3 结果

    3.1中学生被试关于行为者的心理理论

    根据表1,全体被试关于“行为者对规则性质的理解”,Wilcoxon符号检验发现,被试在不同领域间的预测有显著差异(z=-2.37,p<0.05)。在领域内规则冲突与领域间规则冲突情境下的差异是:(1)习俗领域为x2(2)=6.22,p<0.05,差异显著。表现为:在领域内规则冲突情境下,被试认为“都合理或都不合理”的人数比例(48.9%)显著多于其他两个选项;而领域间规则冲突情境下,被试认为“老师合理”的人数比例(39.8%)较其他回答多。(2)个人领域为x2(2)4.71,p>0.05,差异不显著。表现为:在两个领域规则冲突情境下,被试的回答有共同的趋势,即认为“其他制定者合理”的人数比例都相对较多(领域内39.8%,领域间42.0%)。

    对于被试回答“行为者对规则性质的理解”的年级差异,Kruskal Wallis-H检验发现,在两种规则冲突情境下,四个年级回答习俗领域问题的差异(领域内x2(3)=4.81,p>0.05;领域间x2(3)=4.10,p>0.05)和个人领域问题的差异(领域内x2(3)=5.19,p>0.05;领域间x2(3)=1.27,p>0.05)皆不显著。 (陈友庆 耿海艳)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