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656491
中学生的心理理论在冲突道义情境中的特点(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6期
     摘要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在每类故事中又呈现领域内冲突和领域间冲突两种规则冲突类型,考察了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被预测对于习俗领域中的两个规则倾向会给予相同的理解,在个人领域中会倾向于接受其他制定者的规则。(2)教师被预测在领域间冲突规则中会对违规学生有较多负面看法。(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冲突道义情境中心理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自身及成人的认识和行为预测,因不同的道义情境领域和冲突规则而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理论,道义情境,道义规则,冲突。

    分类号 B844.2

    1 前言

    心理理论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作出因果性地预测和解释。研究发现,学龄后期个体已经具备理解简单和复杂心理状态的能力,逐步从“获得”心理理论转变为“使用”心理理论(赵红梅,苏彦捷,2006)。目前,对于中学生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探讨中学生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理解情况。道义情境指制约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的情境,它涵盖了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各种规则。对道义情境中个体心理状态的认知是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往往会面对着各种与其自身愿望相冲突的情境或规则。曾有研究设置了包含愿望和规则的情境(如不应该,不可以等),考察当个体的愿望与规则发生冲突时儿童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当自身的愿望和父母制定的规则发生冲突时,多数4-7岁儿童认为违反规则、满足自己愿望的行为者有正性情绪,遵守规则而没有满足愿望的行为者会出现负性情绪;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能越来越多地作出混合情绪(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的预测,越来越认识到规则和行为预期的结果会影响对他人情绪的预测。4-7岁儿童经常预测个体会违反那些侵扰个人领域的规则,在违反规则后个体会表现出正性情绪,尤其当个体认为活动是必要的时候。

    一项研究(王婷,徐琴美,2006)表明,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遵从倾向、归因以及情绪反应因领域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者将青少年与父母权威冲突的情境划分为个人领域、习俗领域和友谊领域。结果发现:相比较而言,青少年更加认可父母在习俗领域的权威;对权威遵从的解释集中于规则定向、知识定向、关心回报定向及行为结果定向:青少年在遵从行为中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多于中性情绪和积极情绪。有关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权威(父母,教师和社会上的成人权威)的认知发展研究(安秋玲,刘金花,2003;安秋玲,陈国鹏,2003)发现: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在初中二年级开始由服从向不服从转化,高中阶段以不服从行为为主,儿童对权威的行为倾向随年龄增高由服从向不服从发展。在三种权威中,教师一直是儿童最服从的权威。对不同权威关系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五种水平:外部信息定向水平、工具价值定向水平、合理化过渡时期、自我发展定向水平和理性协调水平。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水平不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对象差异,其中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发展情况是:初中二年级儿童处于合理的协调水平:高中二年级儿童处于自主发展水平。

    还有研究者在实验中呈现不同等级的权威。考察儿童对不同权威的接受性。例如,廖红和陈会昌(2000)设计了买衣服,听流行音乐,同伴群体中的“暗语”,“告发”同伴的错误行为,玩电脑游戏和阅读流行书籍等情境故事,青少年在情境中面临着接受父母影响还是接受同伴影响的两难处境。结果表明,青少年从接受父母影响转向接受同伴影响,从初二到高一是转变期。青少年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水平是从服从权威的水平(回避不良后果水平),到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水平,再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

    综上所述,以往考察儿童社会认知的冲突情境,多是涉及权威规定和个体意愿爱好间的冲突,或者是不同等级制定者的规定对同一行为要求间的冲突,儿童面临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两难选择冲突等。本研究认为,一个领域事件中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冲突,不同等级制定者的规定可能属于不同的领域,个体会面临两个不同行为间的选择。譬如儿童在习俗领域事件中,面对教师和其他成人的两种规定,当两种规定属于习俗领域时形成了习俗领域间的冲突,从类型上说属于同一领域内的冲突:当面对教师和同伴的两种规定,若分别属于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时。则形成了不同领域间的冲突(即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的冲突)。陈友庆、耿海艳(2013)曾探讨了在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种道义规则情境中,中学生对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预测情况,以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由于他们在研究中呈现的是没有冲突的情境,因此,本研究尝试在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规则情境中设计不同的冲突类型规则,从中学生关于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

    2 方法

    2.1被试

    在南京市两所中学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中学生共176名,男女各半。其中初一44名(男22名,女22名,平均年龄12.67岁,标准差0.27岁),初二45名(男22名,女23名,平均年龄13.68岁,标准差0.21岁),高一44名(男22名,女22名,平均年龄15.83岁,标准差0.30岁),高二43名(男22名,女21名,平均年龄16.78岁,标准差0.28岁)。

    2.2程序

    本实验为2(领域类型:习俗领域。个人领域)×2(冲突类型:领域内冲突,领域间冲突)的混合设计。领域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冲突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为被试阅读故事后回答问题的成绩。

    本研究中,习俗领域道义规则的操作定义是:教师在班级中制定的行为规范:个人领域道义规则的操作定义是:与个体自身权利和意愿有关的行为。在每个领域事件中,分别包含两种产生冲突的规则,本研究将两种规则间的冲突划分为领域内的规则冲突和领域间的规则冲突。前者指故事中的行为者(某学生)在一个事件中面对同一领域内产生冲突的两个规则,主要是老师和其他成人权威制定的规则间的冲突(本研究中设计为老师的规定与活动中心或书店老板的规定间的冲突)。后者指故事中的行为者(某学生)在一个事件中面对两个领域(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间产生冲突的两个规则,主要来自教师的规定和同学间约定的冲突(本研究设计为老师的规定与行为者同学的规定间的冲突)。 (陈友庆 耿海艳)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