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1)
摘要 为考察人际关系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机车道德两难困境为材料,采用2(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4(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则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年级与计划路线受害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支持了道德社会关系规则理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转折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
关键词 人际关系,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
分类号 G44
1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角色与情境的转变,个体间的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引发了这样两个思考:人际关系的改变会影响人们道德决策时的思维方式吗?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当面对同样的行为但却充满复杂的人际关系情境时,他们又会采用什么样的道德思维方式做出决策呢?
在道德决策过程中存在结果导向和规则导向两种倾向的道德思维方式。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行为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追求结果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绝对道义思想,认为行为的道德性有其绝对的准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与行为发生的情境和产生的结果无关。即强调绝对遵守既定的道德和行为规则。
那么在复杂多样的道德情境中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采用结果导向或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做出决策的呢?
近来,研究者普遍关注道德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Rai和Fiske(2011)提出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认为道德必然植根于特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道德心理的核心是个体依据情境中既定的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动机,对他人和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进行评价与引导。该理论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类型(如共享、权威等级)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该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例如,Olson和Spelke(2008)通过设置复杂的竞争与合作情境,以资源分配方式为指标考察了儿童对公平与忠诚规则的权衡,结果发现相对于陌生人。儿童分给家人和朋友的资源更多。表明儿童对公平和正义规则的遵守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Lammers和Stapel(2009)以成人为被试,在一个道德两难情境中,当把主人公由“陌生人”改成“你自己”时,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随即发生了改变,即由原先规则导向的思维变成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道德决策。近来Shaw,Descioli和Olson(2012)以学龄前儿童为被试。研究发现在竞争情境下相对于有公平行为倾向的他人,学龄前儿童更喜欢对自己有人际偏袒行为的他人。这表明人际关系影响了儿童对公平规则的感知。
然而,相关研究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例如,郑睦凡和赵俊华(2013)以大学生为被试用与Lammers和Stapel(2009)实验中相类似的道德两难情境,当把主人公由“陌生人”改成“你的好友”后,发现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林芳芳(2010)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机车两难困境考察情境中人际类型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陌生人(如陌生的妇女),亲人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
社会决策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有人际关系存在的决策情境中决策者的思维方式会因模糊他人(如亲人、好朋友)中“具体他是谁”而使决策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刘永芳,王鹏,庄锦英,钟俊,孙庆洲,刘毅,2014)。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Rai&Fiske,2011)认为。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道德判断由情境中既定的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动机决定。因此,本研究认为上述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是二者在人际关系的操纵上所导致的,即“亲人”、“好朋友”和“自己”之间的差别可能导致了结果的不一致。
要证明上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差别所致,就必须对人际关系做更细致的操纵。本研究借助于“我中包含多少他人”量表(IOS)所确定的“心理距离”对人际关系进行控制。即采用量表测定法对道德情境中行为者(moral agent)和行为指向者(moral patient)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操纵,以此来考察人际关系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
青少年是人际关系和道德发展的一个关键期。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距离逐渐增大,与好朋友间的情感距离逐渐减小。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水平在各年级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沃建中,林崇德,马宏宇,李峰,2001)。同时,青少年正处在结果导向和规则导向两种道德思维方式交叉存在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和人际期待等外在因素对青少年的道德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在道德情境中,变化的人际关系会对青少年的道德思维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研究通过系统操纵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本研究预期,在道德两难情境中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个体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己或与自己心理距离更近的他人的道德决策。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贵州和江苏省某小学五年级、初二、高二和大二随机选取学生各14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各半。小学组平均年龄11.31±0.64岁,初中组13.80±0.45岁。高中组17.50±0.59岁。大学组20.54±0.90岁。所有被试均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
2.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人际关系量表和情境故事及问题两部分。
(1)人际关系量表 (封周奇 白学军 陈叶梓)
关键词 人际关系,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
分类号 G44
1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角色与情境的转变,个体间的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引发了这样两个思考:人际关系的改变会影响人们道德决策时的思维方式吗?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当面对同样的行为但却充满复杂的人际关系情境时,他们又会采用什么样的道德思维方式做出决策呢?
在道德决策过程中存在结果导向和规则导向两种倾向的道德思维方式。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行为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追求结果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绝对道义思想,认为行为的道德性有其绝对的准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与行为发生的情境和产生的结果无关。即强调绝对遵守既定的道德和行为规则。
那么在复杂多样的道德情境中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采用结果导向或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做出决策的呢?
近来,研究者普遍关注道德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Rai和Fiske(2011)提出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认为道德必然植根于特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道德心理的核心是个体依据情境中既定的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动机,对他人和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进行评价与引导。该理论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类型(如共享、权威等级)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该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例如,Olson和Spelke(2008)通过设置复杂的竞争与合作情境,以资源分配方式为指标考察了儿童对公平与忠诚规则的权衡,结果发现相对于陌生人。儿童分给家人和朋友的资源更多。表明儿童对公平和正义规则的遵守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Lammers和Stapel(2009)以成人为被试,在一个道德两难情境中,当把主人公由“陌生人”改成“你自己”时,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随即发生了改变,即由原先规则导向的思维变成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道德决策。近来Shaw,Descioli和Olson(2012)以学龄前儿童为被试。研究发现在竞争情境下相对于有公平行为倾向的他人,学龄前儿童更喜欢对自己有人际偏袒行为的他人。这表明人际关系影响了儿童对公平规则的感知。
然而,相关研究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例如,郑睦凡和赵俊华(2013)以大学生为被试用与Lammers和Stapel(2009)实验中相类似的道德两难情境,当把主人公由“陌生人”改成“你的好友”后,发现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林芳芳(2010)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机车两难困境考察情境中人际类型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陌生人(如陌生的妇女),亲人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
社会决策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有人际关系存在的决策情境中决策者的思维方式会因模糊他人(如亲人、好朋友)中“具体他是谁”而使决策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刘永芳,王鹏,庄锦英,钟俊,孙庆洲,刘毅,2014)。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Rai&Fiske,2011)认为。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道德判断由情境中既定的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动机决定。因此,本研究认为上述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是二者在人际关系的操纵上所导致的,即“亲人”、“好朋友”和“自己”之间的差别可能导致了结果的不一致。
要证明上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差别所致,就必须对人际关系做更细致的操纵。本研究借助于“我中包含多少他人”量表(IOS)所确定的“心理距离”对人际关系进行控制。即采用量表测定法对道德情境中行为者(moral agent)和行为指向者(moral patient)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操纵,以此来考察人际关系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
青少年是人际关系和道德发展的一个关键期。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距离逐渐增大,与好朋友间的情感距离逐渐减小。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水平在各年级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沃建中,林崇德,马宏宇,李峰,2001)。同时,青少年正处在结果导向和规则导向两种道德思维方式交叉存在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和人际期待等外在因素对青少年的道德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在道德情境中,变化的人际关系会对青少年的道德思维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研究通过系统操纵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本研究预期,在道德两难情境中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个体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己或与自己心理距离更近的他人的道德决策。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贵州和江苏省某小学五年级、初二、高二和大二随机选取学生各14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各半。小学组平均年龄11.31±0.64岁,初中组13.80±0.45岁。高中组17.50±0.59岁。大学组20.54±0.90岁。所有被试均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
2.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人际关系量表和情境故事及问题两部分。
(1)人际关系量表 (封周奇 白学军 陈叶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