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
本研究曾通过Internet Explorer百度搜索引擎对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市共102所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式、教育对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面,仅有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占55.88%,家校联合学校占全部调查学校的43.14%,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方合作的占0.9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学生(79.4%),以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对象的所占的比例很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学校或者老师(62%),其次是家校合作的方式(36.3%)。上述调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研究也发现,当前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行为矫正、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和学校家庭的结合还不够(金哲洙,2008)。而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和学校教育相融合,而且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应该建立一个是多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研究者对近30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正从无序到有序,由经验化向科学化逐步过渡,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模式系统。整合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的趋势(付艳芬等,2012)。但是在具体操作上,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国外一些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的综合干预。学校辅导员、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会服务工作者以及护理人员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在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家庭-学校-社会整合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学校与地区,成为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吕婧,2012)。
综上所述,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模式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影响,工作模式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来实施,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合进行的模式很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不足,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所以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3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含义和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是指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共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概括起来是“1个中心、3个功能、5个途径”,简称为“1-3-5模式”。“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5条途径”是指学校、家庭、数字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这5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1个中心
“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省(直辖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中心的领导下。逐步完善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网络。在省(直辖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其所辖市区县也都要建立相应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利用学校、社区现有心理健康辅导点的资源,建立若干学校(社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最终形成省(直辖市)、市(区县)、街镇学校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并开展危机干预等公益服务。各基层指导中心在省(直辖市)指导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本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制度以及中心的运行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时效性和科学性的开展。
3.23个目标和任务
“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
发展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防患于未然”,按照“教育在前,预防在先”的原则,尽力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掌握应付各种心理危机的方法,使广大青少年帮助他们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全面提高和发展孩子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指导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给予指导和引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重新找回阳光和自信。
3.35条途径
“5条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5条途径:学校、家庭、数字与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志愿者队伍。
3.3.1通过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每所学校现有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学校必须全员全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等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者。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阴国恩 曹瑞 徐丽)
有研究也发现,当前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行为矫正、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和学校家庭的结合还不够(金哲洙,2008)。而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和学校教育相融合,而且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应该建立一个是多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研究者对近30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正从无序到有序,由经验化向科学化逐步过渡,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模式系统。整合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的趋势(付艳芬等,2012)。但是在具体操作上,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国外一些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的综合干预。学校辅导员、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会服务工作者以及护理人员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在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家庭-学校-社会整合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学校与地区,成为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吕婧,2012)。
综上所述,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模式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影响,工作模式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来实施,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合进行的模式很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不足,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所以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3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含义和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是指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共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概括起来是“1个中心、3个功能、5个途径”,简称为“1-3-5模式”。“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5条途径”是指学校、家庭、数字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这5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1个中心
“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省(直辖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中心的领导下。逐步完善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网络。在省(直辖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其所辖市区县也都要建立相应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利用学校、社区现有心理健康辅导点的资源,建立若干学校(社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最终形成省(直辖市)、市(区县)、街镇学校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并开展危机干预等公益服务。各基层指导中心在省(直辖市)指导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本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制度以及中心的运行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时效性和科学性的开展。
3.23个目标和任务
“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
发展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防患于未然”,按照“教育在前,预防在先”的原则,尽力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掌握应付各种心理危机的方法,使广大青少年帮助他们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全面提高和发展孩子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指导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给予指导和引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重新找回阳光和自信。
3.35条途径
“5条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5条途径:学校、家庭、数字与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志愿者队伍。
3.3.1通过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每所学校现有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学校必须全员全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等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者。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阴国恩 曹瑞 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