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中的主观幸福感干预研究(3)
3.4消极情绪差异分析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分组的主效应不显著。F(4,135)=1.08,p=0.37,测量时间点的主效应显著,F(2,270)=84.38,p<0.001,η2=0.39,测量时间点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显著,F(8,270)=9.60,p<0.001,η2=0.2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三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在五个组内都显著(ps<0.01),即所有五个组被试的消极情绪均随着时间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以T1消极情绪得分作为协变量。分别检验五个组在T2消极情绪得分上的差异,以及五个组在T3消极情绪得分上的差异。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五个组在T2消极情绪得分上差异显著,F(4,134)=6.18,p<0.001,η2=0.16,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助人组和追求目标组在T2消极情绪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安慰剂控制组和对照组:五个组在T3消极情绪得分上差异显著,F(4,134)=10.60,p<0.001,η2=0.24。事后比较结果显示仍然只有助人组和追求目标组在T3消极情绪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安慰剂控制组和对照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控制基线差异之后,助人组和追求目标组在消极情绪得分上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其它组,说明记录助人事件以及记录追求目标事件这两种干预方式有助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各组消极情绪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4 讨论
4.1记录感恩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记录感恩能提升生活满意度,即从认知层面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且有一定的持续效果。而比较三种方法发现,记录感恩法是最有效的。之前的研究也同样发现,感恩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Wood,Joseph和Maltby(2009)在控制了大五人格后仍然发现感恩能够解释生活满意度的改变。
有研究者认为记录感恩能够唤起感激的情绪,而感激的情绪中含有正效价。这种积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存在关联,故感恩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但本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解释,记录感恩的方法仅仅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而对提高积极情绪和降低消极情绪并没有显著作用。这说明记录感恩的方法并不通过产生感激情绪起作用。本研究认为感恩记录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原因为:感恩记录是在认知层面的干预。生活满意度也属认知层面。二者更易产生连结:同时,在记录感恩事件的过程中,个体能够从事件本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人际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会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4.2助人行为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助人行为的干预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且能够显著降低消极情绪,并且有一定的持续作用。说明助人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最有全面地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Otake,Shimai,Tanaka-Matsumi,Otsui和Fredrickson(2007)的研究让被试在一周的时间内数自己的助人行为,结果发现仅仅这一计数行为就能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Piliavin和Siegl(2007)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做志愿工作与幸福感的提升有关。
Buchanan和Bardi(2010)的研究同样发现助人行为的干预可以提升生活满意度。Rilling等人(2002)使用脑成像技术考察了女性在进行囚徒困境游戏时的脑活动。结果发现,当她们相互合作帮助他人获得利益时,大脑中加工奖赏过程的脑区开始活跃,而获得奖赏能够激发积极情绪。并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令人产生热情、自豪、强壮有力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故积极情绪的分数在干预后会有显著提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助人行为能够缓解人的消极情绪。Wayment(2004)的研究发现,在9.11恐怖袭击后那些帮助他人的妇女的沮丧程度显著低于那些没有进行帮助行为的妇女,在负向状态解除模式中,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87)认为,那些心情不好的人更倾向于帮助他人,从而来改善自己的情绪。这可以解释本研究中助人组在干预后消极情绪显著下降并有一定持续作用的现象。
4.3追求目标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追求目标的干预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降低消极情绪,并在两周后仍有一定的持续效果。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认知评价和有机地整合成分都含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一种基本的需要满足就能够产生健康和幸福感,但是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导致疾病和不幸福(Ryan&Deci,2000)。而追求目标的过程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所以他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Kasser和Ryan(1993,1996)的研究发现,追求关于内部需要的目标与幸福感的各项指标有显著正向关系,与抑郁或焦虑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追求外在需要的目标则与幸福感的各项指标有显著负相关。Ryan等人(1999)使用俄罗斯被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在本研究中追求目标的干预方法仅对降低消极情绪有效,而对提升积极情绪没有显著效果。在本研究中并未对目标类型进行控制,所以可能有一部分被试是内在需要的目标,而另一部分被试为外在需要的目标,两类被试在积极情绪上的变化趋势不同,导致整体分析时在积极情绪上差异不显著。
4.4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认知、行为和意志三个层面比较了记录感恩、助人行为和追求目标这三种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而比较三种方法发现,记录感恩法是最有效的;助人行为可以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并降低消极情绪;追求目标可以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并降低消极情绪。此外,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分组、安慰剂控制的方法(RCT),排除了霍桑效应对干预效果的干扰。如果存在霍桑效应。那么安慰剂控制组应该同样存在霍桑效应,但结果发现干预组成绩优于空白对照组,也同样优于安慰剂控制组。故在排除了霍桑效应的影响后,干预组的效果依然存在。
本研究不仅探究了三种层面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助人行为的干预是对主观幸福感各个方面最为全面的干预方法。其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有作用。而记录感恩的方法是对认知层面最有效的干预方法,即它在提升生活满意度方面最有效。追求目标同样可以从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提升主观幸福感,但更多的是从缓解消极情绪的角度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以上三种干预方法虽都有效,但干预层面却各有侧重。
4.5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的后测共有2次,分别是在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后2周,没有在两周之后进一步追踪干预效果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也不能考察出其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后的研究可以加长追踪的时间,这有利于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持续效果。
本研究选择的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了主观幸福感。Suldo,Savage和Mercer(2013)的研究让中学生被试参加一个为期10周的小组幸福感提升项目,该项目包括了记录感恩、助人行为和追求目标等10种干预方法,结果发现干预组比控制组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但是在情绪上没有显著差异。以后的研究可以考虑将不同干预方法捆绑在一起,探究捆绑之后的干预效果。虽然每一种干预方法对幸福感的某个方面会有显著提升作用。但这并不能保证捆绑后就是各种方法效果的简单加和。从Suldo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也能看出,并不是方法越多干预效果就越好,有些方法的结合甚至可能抵消或减弱某种方法的作用,干预的可叠加性值得进行系统的探讨。
5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认知、行为和意志的干预对工作场所中员工的幸福感干预有一定的效果。具体而言立足于认知层面的记录感恩的方法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行为层面的助人行为的方法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并降低消极情绪;而意志层面的追求目标的方法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并降低消极情绪。 (张巍 朱泽 陈萌萌 龚先旻 张西超)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分组的主效应不显著。F(4,135)=1.08,p=0.37,测量时间点的主效应显著,F(2,270)=84.38,p<0.001,η2=0.39,测量时间点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显著,F(8,270)=9.60,p<0.001,η2=0.2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三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在五个组内都显著(ps<0.01),即所有五个组被试的消极情绪均随着时间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以T1消极情绪得分作为协变量。分别检验五个组在T2消极情绪得分上的差异,以及五个组在T3消极情绪得分上的差异。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五个组在T2消极情绪得分上差异显著,F(4,134)=6.18,p<0.001,η2=0.16,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助人组和追求目标组在T2消极情绪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安慰剂控制组和对照组:五个组在T3消极情绪得分上差异显著,F(4,134)=10.60,p<0.001,η2=0.24。事后比较结果显示仍然只有助人组和追求目标组在T3消极情绪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安慰剂控制组和对照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控制基线差异之后,助人组和追求目标组在消极情绪得分上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其它组,说明记录助人事件以及记录追求目标事件这两种干预方式有助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各组消极情绪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4 讨论
4.1记录感恩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记录感恩能提升生活满意度,即从认知层面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且有一定的持续效果。而比较三种方法发现,记录感恩法是最有效的。之前的研究也同样发现,感恩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Wood,Joseph和Maltby(2009)在控制了大五人格后仍然发现感恩能够解释生活满意度的改变。
有研究者认为记录感恩能够唤起感激的情绪,而感激的情绪中含有正效价。这种积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存在关联,故感恩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但本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解释,记录感恩的方法仅仅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而对提高积极情绪和降低消极情绪并没有显著作用。这说明记录感恩的方法并不通过产生感激情绪起作用。本研究认为感恩记录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原因为:感恩记录是在认知层面的干预。生活满意度也属认知层面。二者更易产生连结:同时,在记录感恩事件的过程中,个体能够从事件本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人际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会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4.2助人行为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助人行为的干预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且能够显著降低消极情绪,并且有一定的持续作用。说明助人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最有全面地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Otake,Shimai,Tanaka-Matsumi,Otsui和Fredrickson(2007)的研究让被试在一周的时间内数自己的助人行为,结果发现仅仅这一计数行为就能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Piliavin和Siegl(2007)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做志愿工作与幸福感的提升有关。
Buchanan和Bardi(2010)的研究同样发现助人行为的干预可以提升生活满意度。Rilling等人(2002)使用脑成像技术考察了女性在进行囚徒困境游戏时的脑活动。结果发现,当她们相互合作帮助他人获得利益时,大脑中加工奖赏过程的脑区开始活跃,而获得奖赏能够激发积极情绪。并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令人产生热情、自豪、强壮有力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故积极情绪的分数在干预后会有显著提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助人行为能够缓解人的消极情绪。Wayment(2004)的研究发现,在9.11恐怖袭击后那些帮助他人的妇女的沮丧程度显著低于那些没有进行帮助行为的妇女,在负向状态解除模式中,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87)认为,那些心情不好的人更倾向于帮助他人,从而来改善自己的情绪。这可以解释本研究中助人组在干预后消极情绪显著下降并有一定持续作用的现象。
4.3追求目标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追求目标的干预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降低消极情绪,并在两周后仍有一定的持续效果。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认知评价和有机地整合成分都含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一种基本的需要满足就能够产生健康和幸福感,但是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导致疾病和不幸福(Ryan&Deci,2000)。而追求目标的过程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所以他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Kasser和Ryan(1993,1996)的研究发现,追求关于内部需要的目标与幸福感的各项指标有显著正向关系,与抑郁或焦虑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追求外在需要的目标则与幸福感的各项指标有显著负相关。Ryan等人(1999)使用俄罗斯被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在本研究中追求目标的干预方法仅对降低消极情绪有效,而对提升积极情绪没有显著效果。在本研究中并未对目标类型进行控制,所以可能有一部分被试是内在需要的目标,而另一部分被试为外在需要的目标,两类被试在积极情绪上的变化趋势不同,导致整体分析时在积极情绪上差异不显著。
4.4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认知、行为和意志三个层面比较了记录感恩、助人行为和追求目标这三种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而比较三种方法发现,记录感恩法是最有效的;助人行为可以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并降低消极情绪;追求目标可以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并降低消极情绪。此外,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分组、安慰剂控制的方法(RCT),排除了霍桑效应对干预效果的干扰。如果存在霍桑效应。那么安慰剂控制组应该同样存在霍桑效应,但结果发现干预组成绩优于空白对照组,也同样优于安慰剂控制组。故在排除了霍桑效应的影响后,干预组的效果依然存在。
本研究不仅探究了三种层面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助人行为的干预是对主观幸福感各个方面最为全面的干预方法。其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有作用。而记录感恩的方法是对认知层面最有效的干预方法,即它在提升生活满意度方面最有效。追求目标同样可以从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提升主观幸福感,但更多的是从缓解消极情绪的角度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以上三种干预方法虽都有效,但干预层面却各有侧重。
4.5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的后测共有2次,分别是在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后2周,没有在两周之后进一步追踪干预效果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也不能考察出其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后的研究可以加长追踪的时间,这有利于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持续效果。
本研究选择的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了主观幸福感。Suldo,Savage和Mercer(2013)的研究让中学生被试参加一个为期10周的小组幸福感提升项目,该项目包括了记录感恩、助人行为和追求目标等10种干预方法,结果发现干预组比控制组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但是在情绪上没有显著差异。以后的研究可以考虑将不同干预方法捆绑在一起,探究捆绑之后的干预效果。虽然每一种干预方法对幸福感的某个方面会有显著提升作用。但这并不能保证捆绑后就是各种方法效果的简单加和。从Suldo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也能看出,并不是方法越多干预效果就越好,有些方法的结合甚至可能抵消或减弱某种方法的作用,干预的可叠加性值得进行系统的探讨。
5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认知、行为和意志的干预对工作场所中员工的幸福感干预有一定的效果。具体而言立足于认知层面的记录感恩的方法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行为层面的助人行为的方法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并降低消极情绪;而意志层面的追求目标的方法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并降低消极情绪。 (张巍 朱泽 陈萌萌 龚先旻 张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