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职压力与儿童对立违抗行为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4)
从表2上可以看出,第一年亲职压力与第二年亲职压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p<0.001),第一年父母评价ODD行为表现得分和第二年父母评价ODD行为表现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7(p<0.001)。第一年的亲职压力与ODD行为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p<0.001),第二年的亲职压力与ODD行为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p<0.001)。对第一年与第二年亲职压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和第一年与第二年父母评价ODD行为表现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第一年与第二年的亲职压力与ODD行为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Z分数转化检验是否有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相关系数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前者的Z=0.75,p=0.45;后者的Z=0.72,p=0.47),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稳定性,保证了交叉滞后分析的前提为一致性(synchronic-ity)和稳定性(stationarity)
(Kenny,1975)。其中一致性一般可由在前后两个时间点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同时测量得到支持,而稳定性则由影响变量的因素的强度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这一点来支持(即第一年与第二年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相近),并不要求变量具有不变性(stability),因而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一步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3.3父母亲职压力与儿童ODD行为表现的交叉滞后分析
根据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结果,采用线性回归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首先,考察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对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的预测。先将儿童性别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以控制其影响;然后将第一年的儿童ODD行为表现引入回归方程,控制ODD行为表现稳定性的影响:接下来再将第一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引入回归方程:最后,将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依次引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仅儿童性别和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的交互作用项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β=-0.634,p<0.05)。其他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均未达到显著。
然后,考察第一年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对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的预测。同样,先将儿童性别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以控制其影响;然后将第一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引入回归方程,控制父母亲职压力稳定性的影响:接下来再将第一年的儿童ODD行为表现引入回归方程:最后。将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依次引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649,p<0.001),儿童性别可以预测显著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535,p<0.05)。其他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均未达到显著。
从以上结果来看,交互作用表明性别在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参考前人的做法(Aiken&West,1991;刘俊升,2012)。将男孩、女孩分开进行分析。先控制第一年ODD行为表现,再以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为自变量,以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于男孩,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β=0.416,p<0.001),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B=0,199,p<0.01)。对于女孩,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β=0.732,p<0.001),而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则无法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
仍将男孩、女孩分开分析。先控制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再以第一年ODD行为表现为自变量,以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于男孩,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642,p<0.001),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无法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对于女孩,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494,p<0.001),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无法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
将男孩、女孩分开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果表明。对男孩来说,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可能显著预测第二年男孩的ODD行为表现,而对女孩来说。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则无法显著预测女孩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
4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亲职压力和ODD行为表现得分两年均各自相关显著,但在第二年里得分均有显著降低;ODD行为表现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在亲职压力和对儿童ODD行为表现评价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可以预测第二年的男孩的ODD行为表现,但无法预测第二年女孩的ODD行为表现;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他们第一年的ODD行为表现都无法预测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l、2、4,证明了父母亲职压力对儿童的ODD行为表现有显著影响:部分的证实了研究假设3,没能证实ODD行为表现对父母亲职压力的预测。
4.1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显著下降但相对稳定
父母评价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里有显著降低,这种显著下降主要体现在男孩中,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儿童来自1-5年级,平均年龄为9.57岁(SD=1.58),而ODD发病最高峰在9-10岁(CosteHo,Mustillo,Erkanli,Keeler,&Angold,2003),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一岁,一年之后的再测中父母评价的ODD行为表现出现了显著降低。也有可能随着孩子具有ODD行为表现的时间延长,父母逐渐适应了孩子的问题行为,评价的分数相应的低了。此外,尽管ODD行为表现的父母亲职压力和父母评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出现了显著下降,但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在第一年和第二年评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高相关。所以,虽然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中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呈现出相对稳定,并没有超出异常,仍旧具有一定稳定性。 (蔺秀云 黎燕斌 张玉麟 何杰 方晓义)
(Kenny,1975)。其中一致性一般可由在前后两个时间点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同时测量得到支持,而稳定性则由影响变量的因素的强度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这一点来支持(即第一年与第二年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相近),并不要求变量具有不变性(stability),因而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一步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3.3父母亲职压力与儿童ODD行为表现的交叉滞后分析
根据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结果,采用线性回归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首先,考察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对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的预测。先将儿童性别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以控制其影响;然后将第一年的儿童ODD行为表现引入回归方程,控制ODD行为表现稳定性的影响:接下来再将第一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引入回归方程:最后,将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依次引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仅儿童性别和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的交互作用项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β=-0.634,p<0.05)。其他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均未达到显著。
然后,考察第一年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对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的预测。同样,先将儿童性别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以控制其影响;然后将第一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引入回归方程,控制父母亲职压力稳定性的影响:接下来再将第一年的儿童ODD行为表现引入回归方程:最后。将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依次引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649,p<0.001),儿童性别可以预测显著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535,p<0.05)。其他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均未达到显著。
从以上结果来看,交互作用表明性别在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参考前人的做法(Aiken&West,1991;刘俊升,2012)。将男孩、女孩分开进行分析。先控制第一年ODD行为表现,再以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为自变量,以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于男孩,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β=0.416,p<0.001),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B=0,199,p<0.01)。对于女孩,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β=0.732,p<0.001),而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则无法显著预测第二年儿童ODD行为表现。
仍将男孩、女孩分开分析。先控制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再以第一年ODD行为表现为自变量,以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于男孩,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642,p<0.001),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无法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对于女孩,第一年父母亲职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β=0.494,p<0.001),第一年儿童ODD行为表现无法显著预测第二年父母亲职压力。
将男孩、女孩分开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果表明。对男孩来说,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可能显著预测第二年男孩的ODD行为表现,而对女孩来说。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则无法显著预测女孩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
4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亲职压力和ODD行为表现得分两年均各自相关显著,但在第二年里得分均有显著降低;ODD行为表现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在亲职压力和对儿童ODD行为表现评价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可以预测第二年的男孩的ODD行为表现,但无法预测第二年女孩的ODD行为表现;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他们第一年的ODD行为表现都无法预测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l、2、4,证明了父母亲职压力对儿童的ODD行为表现有显著影响:部分的证实了研究假设3,没能证实ODD行为表现对父母亲职压力的预测。
4.1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显著下降但相对稳定
父母评价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里有显著降低,这种显著下降主要体现在男孩中,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儿童来自1-5年级,平均年龄为9.57岁(SD=1.58),而ODD发病最高峰在9-10岁(CosteHo,Mustillo,Erkanli,Keeler,&Angold,2003),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一岁,一年之后的再测中父母评价的ODD行为表现出现了显著降低。也有可能随着孩子具有ODD行为表现的时间延长,父母逐渐适应了孩子的问题行为,评价的分数相应的低了。此外,尽管ODD行为表现的父母亲职压力和父母评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出现了显著下降,但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在第一年和第二年评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高相关。所以,虽然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ODD行为表现在第二年中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呈现出相对稳定,并没有超出异常,仍旧具有一定稳定性。 (蔺秀云 黎燕斌 张玉麟 何杰 方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