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概念威胁启动削弱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2)
2方法
2.1被试
选取大学生情侣(年龄:24.55±1.34岁)24对。所有被试恋爱持续时间为3.73±1.84年,恋爱关系稳定。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自愿参与本实验,在实验后,每对情侣被试获得50元金钱报酬。
2.2仪器
采用SR Research公司的Evelink 1000桌面型眼动追踪系统记录被试的眼动,使用单眼镜头,采样频率为1000Hz。显示器刷新频率为120Hz,分辨率为1024x768。被试眼睛距显示器中心约70cm。
2.3实验设计
采用2(启动条件:威胁启动,非威胁启动)×4(面孔类型:自我,恋人,同性陌生人,异性陌生人)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2.4实验材料
2.4.1人格特质形容词
从王登峰《解读中国人的人格》附表中选取140个消极人格特质词。恋人概念威胁启动选用65个消极人格特质词,其中5个词作为练习。恋人概念非威胁启动从剩余的75个消极人格特质词中随机选取65个,其中5个词作为练习。
2.4.2面孔材料
采用数码相机(Panasonic-DMC-FH25)拍摄每个被试正面中性表情8张。其中自然状态2张,口型发音“啊”“呜”“咦”各2张。采用Photo-shop对面孔图片进行处理,控制照片的明度和对比度,去除耳朵、额头、头发等外部轮廓,以及首饰、痣、斑点等,只保留额头以下和下巴以上的部位。图片大小为166×210像素。随机选取6张面孔围成圆形均匀排列,2.4.3亲密度的测量工具
亲密度采用10S量表测量,IOS量表是Aron等人1991开发,该量表由7对重叠程度逐渐递增的双圆组成,构成一个七点等距量表(Aron,Aron,Tudor,&Nelson,1991),两个圆之间的重叠的部分越多,表示自己与该对象的亲密度越高,施测时,要求被试选择其中最能代表他与恋人、母亲和最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图形。
2.5实验程序
实验分3个阶段,分别为概念启动阶段,面孔搜索阶段和亲密度测量阶段。每个阶段开始之前呈现指导语,使被试明白本阶段的实验任务,随后进行练习,最后进入正式实验。一个阶段结束后提示进入下一阶段实验。每个被试单独施测,实验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小时。
2.5.1概念启动阶段
采用Ma和Han研究(2010)中的启动范式。两种启动方式:(1)在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屏幕会随机呈现60个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每个词呈现时间为4s,与此同时要求被试思考这个词是否符合自己的恋人,当呈现“+”(持续2s)时,被试用左手做出是否的反应(“A”为是,“S”为否),提前告知被试不要抢答;(2)在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要求被试思考该词为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当“+”呈现时,进行按键反应(“A”为积极同,“S”为消极词),提前告知被试不要抢答。
2.5.2面孔搜索阶段
实验共分为2段(block):段1是以“啊”口型为搜索目标的,段2是以“呜”口型为搜索目标的。每段均为192个试次,其中10个练习。具体程序如下:(1)向被试呈现本阶段的指导语。(2)被试理解指导语后进行九点校准。(3)校准成功后进行练习。(4)正式实验:在屏幕中央呈现单张的目标口型2s,随后在背景中心位置呈现“+”,这时被试需要盯住“+”并按翻页键,随后带有6张面孔的图片呈现。这时被试需要做出按键反应,即如果有目标口型按“1”键,如果没有目标口型按“3”键,若在5000ms之内未做出反应,图片消失。具体实验流程见图1。
2.5.3亲密度测量阶段
在面孔搜索任务之后再进行亲密度测量问卷的填写。为了避免社会赞许效应,提前告诉被试本问卷匿名填写、绝对保密。问卷是被试在安静的环境中独立完成。
3结果
本研究只对目标口型一致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Devue等人(2009)的数据删除标准,删除如下无效数据:(1)没有注视点落入任何一个兴趣区的实验试次;(2)平均数在3个标准差范围以外的数据;(3)数据量低于总数据50%的被试。共删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5.76%。最后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1亲密度测量结果
通过IOS量表测量,被试的亲密度测量结果如下:恋人亲密度为5.35±0.763:母亲亲密度为4.90±1.30;朋友亲密度为4.10±0.79。所选择被试的恋人亲密度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3.2反应时
对被试的反应时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1,46)=0.54,p>0.05;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3,44)=12.88,p<0.001;事后检验表明,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反应时显著快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说明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存在搜索速度优势。面孔类型与启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44)=0.91,p>0.05。两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见表1。
3.3眼动数据
3.3.1平均眼跳次数
平均眼跳次数。指从面孔出现到做出正确判断之间被试眼睛的跳跃次数,这一指标反应出眼跳次数越多,说明对面孔的搜索越困难(Devue,2009)。对该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主效应显著,F(1,46)=4.45,p<0.05,事后检验表明。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的: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3,44)=15.71,p<0.001,事后检验表明,被试在搜索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搜索同性和异性陌生人面孔:启动条件与面孔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3,44)=4.77,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和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均显著少于搜索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ps<0.05。而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仅在搜索恋人面孔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在搜索自我面孔时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差异不显著,ps>0.05。这说明恋人概念威胁的启动削弱了自我面孔的搜索速度优势。两种启动条件下的平均眼跳次数见表1。 (王敬欣 李琳 何立媛 谢芳 常敏)
2.1被试
选取大学生情侣(年龄:24.55±1.34岁)24对。所有被试恋爱持续时间为3.73±1.84年,恋爱关系稳定。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自愿参与本实验,在实验后,每对情侣被试获得50元金钱报酬。
2.2仪器
采用SR Research公司的Evelink 1000桌面型眼动追踪系统记录被试的眼动,使用单眼镜头,采样频率为1000Hz。显示器刷新频率为120Hz,分辨率为1024x768。被试眼睛距显示器中心约70cm。
2.3实验设计
采用2(启动条件:威胁启动,非威胁启动)×4(面孔类型:自我,恋人,同性陌生人,异性陌生人)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2.4实验材料
2.4.1人格特质形容词
从王登峰《解读中国人的人格》附表中选取140个消极人格特质词。恋人概念威胁启动选用65个消极人格特质词,其中5个词作为练习。恋人概念非威胁启动从剩余的75个消极人格特质词中随机选取65个,其中5个词作为练习。
2.4.2面孔材料
采用数码相机(Panasonic-DMC-FH25)拍摄每个被试正面中性表情8张。其中自然状态2张,口型发音“啊”“呜”“咦”各2张。采用Photo-shop对面孔图片进行处理,控制照片的明度和对比度,去除耳朵、额头、头发等外部轮廓,以及首饰、痣、斑点等,只保留额头以下和下巴以上的部位。图片大小为166×210像素。随机选取6张面孔围成圆形均匀排列,2.4.3亲密度的测量工具
亲密度采用10S量表测量,IOS量表是Aron等人1991开发,该量表由7对重叠程度逐渐递增的双圆组成,构成一个七点等距量表(Aron,Aron,Tudor,&Nelson,1991),两个圆之间的重叠的部分越多,表示自己与该对象的亲密度越高,施测时,要求被试选择其中最能代表他与恋人、母亲和最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图形。
2.5实验程序
实验分3个阶段,分别为概念启动阶段,面孔搜索阶段和亲密度测量阶段。每个阶段开始之前呈现指导语,使被试明白本阶段的实验任务,随后进行练习,最后进入正式实验。一个阶段结束后提示进入下一阶段实验。每个被试单独施测,实验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小时。
2.5.1概念启动阶段
采用Ma和Han研究(2010)中的启动范式。两种启动方式:(1)在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屏幕会随机呈现60个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每个词呈现时间为4s,与此同时要求被试思考这个词是否符合自己的恋人,当呈现“+”(持续2s)时,被试用左手做出是否的反应(“A”为是,“S”为否),提前告知被试不要抢答;(2)在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要求被试思考该词为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当“+”呈现时,进行按键反应(“A”为积极同,“S”为消极词),提前告知被试不要抢答。
2.5.2面孔搜索阶段
实验共分为2段(block):段1是以“啊”口型为搜索目标的,段2是以“呜”口型为搜索目标的。每段均为192个试次,其中10个练习。具体程序如下:(1)向被试呈现本阶段的指导语。(2)被试理解指导语后进行九点校准。(3)校准成功后进行练习。(4)正式实验:在屏幕中央呈现单张的目标口型2s,随后在背景中心位置呈现“+”,这时被试需要盯住“+”并按翻页键,随后带有6张面孔的图片呈现。这时被试需要做出按键反应,即如果有目标口型按“1”键,如果没有目标口型按“3”键,若在5000ms之内未做出反应,图片消失。具体实验流程见图1。
2.5.3亲密度测量阶段
在面孔搜索任务之后再进行亲密度测量问卷的填写。为了避免社会赞许效应,提前告诉被试本问卷匿名填写、绝对保密。问卷是被试在安静的环境中独立完成。
3结果
本研究只对目标口型一致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Devue等人(2009)的数据删除标准,删除如下无效数据:(1)没有注视点落入任何一个兴趣区的实验试次;(2)平均数在3个标准差范围以外的数据;(3)数据量低于总数据50%的被试。共删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5.76%。最后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1亲密度测量结果
通过IOS量表测量,被试的亲密度测量结果如下:恋人亲密度为5.35±0.763:母亲亲密度为4.90±1.30;朋友亲密度为4.10±0.79。所选择被试的恋人亲密度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3.2反应时
对被试的反应时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1,46)=0.54,p>0.05;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3,44)=12.88,p<0.001;事后检验表明,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反应时显著快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说明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存在搜索速度优势。面孔类型与启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44)=0.91,p>0.05。两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见表1。
3.3眼动数据
3.3.1平均眼跳次数
平均眼跳次数。指从面孔出现到做出正确判断之间被试眼睛的跳跃次数,这一指标反应出眼跳次数越多,说明对面孔的搜索越困难(Devue,2009)。对该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主效应显著,F(1,46)=4.45,p<0.05,事后检验表明。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的: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3,44)=15.71,p<0.001,事后检验表明,被试在搜索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搜索同性和异性陌生人面孔:启动条件与面孔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3,44)=4.77,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和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均显著少于搜索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ps<0.05。而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仅在搜索恋人面孔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在搜索自我面孔时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差异不显著,ps>0.05。这说明恋人概念威胁的启动削弱了自我面孔的搜索速度优势。两种启动条件下的平均眼跳次数见表1。 (王敬欣 李琳 何立媛 谢芳 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