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575040
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2期
     3研究结果

    3.1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一新生在UPI量表得分中,总分以及各因子分的均分都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来源于中等城市的学生得分最低、来源于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基本略高于来源地大城市学生:家庭经济在5000-9999元的大一新生的UPI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最高,家庭经济在25000元以上的学生得分最低;家庭经济在2000元以下、2000-4999元以及10000-24999元的学生UPI得分差别甚微:非独生子女UPI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不好的学生UPI得分均高于家庭环境认知好的学生;专业不满意的学生UPI得分均高于专业满意的学生。

    心理问题分类的卡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性别、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专业满意度与心理问题类型(A类、B类、C类)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家庭经济与心理问题类型的相关性不显著:家庭成长环境与心理问题类型的关联性在0.1水平显著。

    3.2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表1描述结果的差异是否显著,进一步建构回归模型对UPI总分及其四个因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得知,UPI总分模型、神经症模型、抑郁症模型、精神分裂症模型以及躯体症状模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性别、来源地、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和专业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显著。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男生的UPI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来源地为中等城市的学生的UPI得分显著低于来源地为大城市的学生,而家庭来源地为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的UPI得分显著高于来源地为大城市的学生;非独生子女大一新生的UPI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不好的学生UPI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环境认知好的学生:专业不满意的学生UPI得分显著高于专业满意的学生。家庭经济(人均年收入)在5000-9999元的学生UPI得分显著高于2000元以下的学生,其他收入家庭大一新生UPI得分差异不显著。

    4分析与讨论

    4.1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辛自强,张梅和何琳(2012)指出大学生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的变迁轨迹,是由人的发展环境所决定的。与非大一学生相比,大一新生刚刚入校,家庭的影响作用较大;同时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方,家庭环境的差异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家庭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等家庭环境变量与大学生UPI心理问题的分类存在密切关联。进一步的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家庭来源地等家庭环境变量和专业满意度变量对大学生UPI得分的影响作用显著。

    家庭来源地。小城镇和农村来源地大学生的UPI得分显著高于大城市来源地的大学生,这与以往研究者(黎文静,2009;符永川,张社争,石梅,武海明,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等城市来源地的大学生UPI得分显著低于大城市来源地的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嵌入于当地的社会环境,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较大,中等城市生活压力较小。但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中等城市家庭生活的物质条件、住房、就业、城市交通等方面与大城市也相差不大。因此,当生活水平相差无几,压力较小环境中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幸福感越强,心理越健康(刘芳,李维青,买跃霞,2008)。

    家庭经济。陈军和周少贤(2012)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研究显示,家庭人均收入居于中间水平,如人均年收入为5000-9999元家庭的大学生UPI得分显著高于2000元以下家庭的大学生。这一结果表明,并非家庭越贫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收入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当家庭的收入居于中间阶层时,这部分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地位焦虑”的现象(张宛丽,2003),他们更倾向于向上的社会比较,从而产生因经济能力的不充裕产生相对较高的自卑感、抑郁等不健康心理。

    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元分析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差异(张樱樱,童辉杰,2006;吴平,陈福国,2010)。有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张晓文,2001;苏亚玲,谢晋晓,2008;熊燕,彭萍,胡一秋,2006);与此相反,也有研究得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在某些维度差于非独生子女(周林,2012;安芹,贾晓明,2009)。独生子女是特定时期计划生育的产物。根据资源稀释理论,独生子女所享受的家庭物质资源不存在其他兄弟姐妹的竞争,从而产生较高的幸福感。同时,家庭成员中长辈的呵护备至也使得独生子女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李强(1998)在研究中指出社会支持通过主效果模型和缓冲器模型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表现为大学新生独生子女的UPI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支持了资源稀释理论和李强(1998)的研究。

    家庭环境认知。家庭环境中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不良的心理氛围不利于心理健康(张海芳,陈青萍,2007;左占伟,曹朝阳,2008)。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与中学生的焦虑、孤独、身体症状、冲动等心理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李祚山,2001),这种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在李海云、张建华、姜良美和吴洪梅(2009)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本研究中,大一新生对自己家庭环境的认知评价好坏意味着家庭环境心理氛围好坏,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4.2专业满意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专业满意度显著影响研究生的焦虑水平(郭勇等,2012),这种焦虑主要体现为就业焦虑。大一新生刚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预期来自于对所学专业最直接的理解。如果没有选择到满意的专业,主观上容易理解为会产生就业困难,从而产生预期焦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专业的选择同时与他们高考时的成绩有关,因为分数受限无法选择到他们所喜欢的专业也会增加他们的挫折感,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专业满意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的研究结论。

    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家庭来源地、家庭经济、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等家庭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且并非家庭越贫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专业满意度显著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桑志芹 伏干)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