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561405
暴力犯攻击行为与焦虑的关系:CU特质的调节作用(3)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2期
     研究还发现暴力犯的CU特质水平与冲动性攻击和预谋性攻击都显著正相关。这与前文的假设一致。CU特质是预测个体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的强有力因素。Frick(2005)分析了24项关于品性障碍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包括犯罪群体、临床样本和正常群体,年龄范围覆盖了从儿童早期到成人早期。其中12个横向研究的结果表明,高CU特质者具有更严重的品行障碍、更多的攻击和暴力、早发性的越轨和犯罪行为。另外12项为纵向研究,在样本选取上包括犯罪群体和普通群体,结果表明CU特质在预测反社会行为上作用显著,CU特质能够预测后续的反社会人格、攻击和暴力行为、越轨及犯罪情况(Frick,Stickle,Dandreaux,Farrell,&Kimonis,2003)。Kruh等(2005)对青少年犯的研究发现,高CU特质者的预谋性攻击和冲动性攻击都高,并且对被害者造成的伤害更严重,而低CU特质者只表现出冲动性攻击并且对被害者造成的伤害较小。这一结果提示,CU是表征个体暴力行为的重要指标,也可能是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有效风险因子。因此在预防、矫正及预测上需要对CU特质进行重点关注。

    4.2特质焦虑与两类攻击的关系及CU特质的调节作用

    两类攻击在特质焦虑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冲动性攻击的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预谋性攻击。而特质焦虑与攻击的回归分析发现特质焦虑水平只能较好地预测冲动性攻击。以往大部分研究都主要研究品行障碍与焦虑的关系,大多数结果都表明特质焦虑水平越高的人品行问题越严重。也有少数研究对冲动性攻击和预谋性攻击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Marsee,Weems,&Taylor,2008;Vi-taro,et a1.,2002),但这些研究主要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Crick(1996)认为冲动性攻击者在信息加工的早期有两个阶段存在问题,首先会选择性地对社会环境中的威胁刺激进行加工,其次对于模糊的线索甚至非敌意的线索进行错误的敌意归因。Bell-Dolan(1995)也发现高焦虑的个体也容易把非敌意线索归因成敌意线索。这说明焦虑障碍者和冲动性攻击者具有同样的认知加工缺陷。而预谋性攻击在认知上的主要问题是以奖励为主要驱动,无视惩罚线索,且对他人悲伤线索不敏感fBlair,Peschardt,Budhani,Mitchell,&Pine,2006)。这极有可能源于预谋性攻击者“冷酷无情”的特点,预告焦虑的相关较低。

    该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结论是CU特质能够调节特质焦虑与冲动性攻击的关系。即较高的CU特质水平限制了特质焦虑引起的冲动性攻击。早在Frick(1999)的研究中就发现,在越轨行为的儿童中,品行问题与焦虑显著相关,但是控制了CU特质后,这种相关程度更高。该研究的结果一方面支持了Frick的结论,另一方面对此进行了拓展。该研究选取的被试来自某成人监狱的暴力犯,在反社会程度上远远高于一般的品行问题者。他们的攻击行为至少可以从冲动性和预谋性进行划分。其中预谋性与特质焦虑不存在必然联系。焦虑水平能够预测个体的冲动性攻击,但是也仅仅局限于低CU特质个体,CU特质水平抑制了这种高焦虑的作用。这种抑制作用的发生可能是由于高CU特质者在特质焦虑水平上较低。

    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两类攻击与CU特质都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特质焦虑水平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成人暴力犯的冲动性攻击,而CU特质可以抑制这种正向联系。这一结果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两类攻击的心理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对两类暴力犯进行干预和矫正,同时提醒研究者需要重视CU特质在反社会行为中的作用,通过在反社会群体中鉴别高CU特质者,对其进行区别性的研究和治疗,提高暴力犯矫正效率。

    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仅采用了问卷调查来探讨焦虑和Cu特质及攻击的关系,未来研究应该兼顾从行为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和生物学多层面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

    5结论

    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CU特质与特质焦虑水平负相关,与两类攻击正相关。成人暴力犯在特质焦虑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冲动性暴力犯比预谋性暴力犯的特质焦虑水平高。(2)特质焦虑水平能正向预测暴力犯的冲动攻击,而对预谋性攻击则不能。(3)个体的CU特质在特质焦虑水平与冲动性攻击间起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特质焦虑水平对低CU特质个体冲动性攻击的影响比对高CU个体的影响更大。 (杨金科 肖玉琴 杨波)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