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567393
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线索的眼动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3期
     摘要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汉族、白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线索进行了探测。结果发现:面部表情(眉眼、鼻子、嘴巴)区域和身体姿态表情(胳膊、手部)区域都能为自我意识情绪识别提供线索依据:各民族跨文化一致性地表现出面部表情线索相对于身体姿态表情线索更有助于自我意识情绪识别。

    关键词 自我意识情绪,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眼动。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自我意识情绪是人类高级形态的情绪,是在自我(self)参与下产生的一种高级情绪,他能伤害或增强自我意识,并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到重要的激发和调节作用(冯晓航,张向葵,2007)。

    Lewis(1997)在研究中提出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经历了初级阶段,产生尴尬、嫉妒和同情之后进入次级阶段,出现了自豪、羞愧和内疚。自豪做为正性自我意识情绪,能让个体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Kornilaki&Chlouverakis,2004),而尴尬、嫉妒、羞愧、内疚则是负性的自我意识情绪情绪(Tangney,1995)。本研究分别选取了自豪和羞愧这两类较为典型,而效价相反的情绪类型做为代表展开对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

    自我意识情绪作为高级情绪类型,他的非言语行为表达与识别,是个体情绪交流、认知及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对预测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性意义重大。情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简称情绪表达,一般由外显表情和动作两部分组成,伴随情绪体验产生;情绪识别则是指能够对他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或外显行为)进行识别,并能使用情绪词汇作出有效命名的能力(Elfenbein & Ambady,2002a)。Izard,Fine,Schuhz和Mostow等人(2001)认为情绪表达作为具体情绪的客观标志,只有识别出各种情绪独特的外显行为,情绪才能进行通讯传递。

    对于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研究者们往往是从面孔表情的识别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着手研究。徐胜三,鲁朝权和张福建(1990)提出情绪状态通常可以从面部、动作和声音三个方面作出判断,其中,面部表情最为重要。关于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集中于面孔识别研究。人们最早从研究面孔的知察规律开始,发现了表情的跨文化一致性。Ekman和Frisen在1978年通过对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做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被今天研究者们在做情绪研究时广泛使用的面部表情编码系统(FACS)。Brace和Younz(1986)经过长期深入的探究,得到了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王研和罗跃嘉(2006)提出、编制了针对我国情绪研究适用的面孔表情材料,之后,龚栩,黄宇霞,王研,罗跃嘉(2011)对其作了完善。制定出中国人面孔表情图片系统。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情绪研究提供了基本情绪图片材料,但尚缺乏针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表情图片材料,这制约了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研究。

    姿态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他包括身体表情和手势。其中,手势既可以配合语言达到准确的情绪表达的效果,也可以单独使用。对于身体表情。研究者指出稍微后倾、舒展的姿势和手臂动作是自豪情绪的身体表情(Belsky,1997;Reiss-land,1994),而后杨丽珠,姜月,张丽华(2012)再次证实手臂高举、身体舒展、头部后仰都是自豪情绪识别的重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幼儿自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编码系统。这一系统的编制为后续研究自我意识情绪提供了一定的图片材料,更为进一步研究、编制成人适用的自我意识情绪图片提供了依据。

    随着眼动技术以及脑电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情绪面孔识别有了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已有许多研究使用眼动技术对表情识别进行了考察,它能清晰地了解表情识别的认知加工过程,眼动数据是研究表情识别线索很好的指标(邹薇,2007;刘平,冯晓杭,2012;郭文斌,汤妮,方俊明,周念丽。2012)。因此,本研究将运用眼动技术进行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线索的探讨。

    尽管从达尔文开始,早期的研究者们认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情绪识别具有普遍性(Ekman,1972:Izard,1971;Romney,Moore,&Ruseh,1997)。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并提出了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是后天习得的,具有文化差异性(Brooks,1994;Russell,1994;Effenbein & Am-bady,2002b)。尤其是在需要自我意识引发的自我意识情绪中,不同文化背景更容易对其识别造成影响。以往研究者们对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跨文化探究往往把对象定义在不同的种族和区域跨度较大的国家间进行比较。冯晓杭(2009)通过对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的跨文化研究发现,自我意识情绪的情绪归因、评价、体验、反应等方面中美大学生存在跨文化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同一片地域环境下往往同时生活着不同民族,但这些民族仍保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他们之间在情绪认知上是否存在的跨文化差异?李佳和苏彦捷(2005)以纳西族和汉族儿童做为被试,发现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具有相似的发展规律,但完成各自任务的成绩有显著差异,两个民族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具有不同步性。而冯呖(2013)的研究也发现蒙汉儿童情绪判断的发展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但情绪归因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繁荣民族文化的今天,我们既强调民族融合,也关注民族文化认同与保护,因而,对不同民族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线索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以往研究中对自我意识情绪的编码线索研究不足,缺乏对成人自豪以及羞愧的非言语表达编码,以及并未从民族的角度对自我意识情绪识别进行过跨文化报告,本研究将以我国云南本土的世居少数民族: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大学生为对象,运用眼动技术对自豪和羞愧识别线索进行考察,以期发现并验证自豪和羞愧识别的特征线索,说明面部表情线索和身段表情线索在识别上是否存在优势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民族在自豪和羞愧识别线索提取上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杨素 白学军)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