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567394
两种空间关系简单句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3期
     摘要 采用改进后的句子一图形匹配实验,通过视、听通道呈现句子,探讨了中国大学生理解空间关系简单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特点。实验结果不支持“结构建造框架理论”中以“先提述参与者”作为表征基础的理论假设,在听觉通道呈现句子的实验中发现了支持优先表征参照客体的证据,当参照客体为“先提述参与者”时会促进个体对句子的理解。

    关键词 空间关系句,命题表征,参照客体,项目顺序。

    分类号 RRd4

    1 引言

    在地面、海上或空中导航时,人们必须在三维空间中表征实体间的相对位置,需要通过语言表征构建心理模型(Ginette&Ross,2001)。用空间语言构建心理模型的认知过程十分复杂,涉及语言理解(Judith,Mark,&Michael,2010;John,et al.,2011),空间注意分配(Bradlev & Alan,2006:Gihson,Scheutz,& Davis,2009),空间参照系选取(Bradlev&Gregory,2011;Yuhong,et al.,2014),建立心理模型(Markus,et al.,2013),以及需要空间记忆的支持(Lipinski,Spencer,& Samuelson,2010)。因此,有关空间语言的研究可为理解人类深层认知结构提供重要信息(Ray,2012)。

    有研究者认为空间语言对个体空间认知绩效有重要影响(Jing Li,2012),这对于从事高度应激和高时间压力下的导航作业者(如航空管制员、飞行员)有重要现实意义。母语为汉语者在生活中常会接触到“A在B的左边”(句式1)和“A的右边是B”(句式2)两种句式。这两种句式表达的是事物间同一种位置关系。作为受众,理解哪种句式更容易?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命题表征?

    关于句子的理解,Gernsbacher(1985)提出了一个“结构建造框架理论”。该理论假设,个体对言语理解的过程就是对被理解的信息建造一个首尾一致的心理表征或心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要为表征奠定一个基础,之后,把后续的信息映射在该基础之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他们用“句子验证”实验研究发现,被试在理解一个涉及两个参与者的句子时,句子中先提述参与者比后提述参与者更容易被提取一先提述参与者优势效应。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个体将先提述参与者作为表征的基础所致。例如,句子“在会议上林莉表扬了方兰和沈秀”,其中“林莉”是句中的先提述参与者,“方兰”是后提述参与者,被试阅读句子后,验证“林莉”是句子中的成分所需的时间较“方兰”短(陈永明,崔耀,1994)。先提述参与者优势效应还得到Von Ekhardt(1985)和周治金等(2001)研究结果的支持。在空间演绎推理研究领域也存在相似观点,认为推理者在理解空间关系句时,先被读到的客体(即语法主语)将被优先表征入空间结构中(Marco & Markus,2013)。

    也有人认为(Logan,1994),个体对空间关系句的理解是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空间排列的心理表征,当认知系统接收到描述语句后,认知加工开始于参照客体,并将参照客体作为建构空间结构的基础,之后加工指示客体。如,在句式1中,“A”是需要确定位置的指示客体,“B”是用来确定“A”位置的参照客体,表征顺序为“B→A”;而在句式2中,“A”是用来确定位置的参照客体,“B”是需要确定位置的指示客体,表征顺序为“A→B”。Klaus和Oliver(2000)采用改进后的句子一图形匹配实验用英语句子作实验材料,研究了个体理解空间关系简单句的认知加工特点。在实验中,被试用自定步速的方式阅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一个空间关系简单句,如“The triangle is on theleft of the circle”(句中“triangle”和“circle”称为项目),之后句子消失,接着在屏幕上先呈现一个项目的图形,1秒后该图形不消失,呈现另一项目的图形,要求被试判断图形排列位置是否反映了句子的内容。他们按句子中项目前后顺序和图形出现的顺序关系把实验条件分为一致和不一致两种,一致指句子中文字项目顺序与图形呈现顺序相同,不一致指句子中文字项目顺序与图形呈现顺序相反。结果发现一致条件下反应慢于不一致条件,支持参照客体优先表征理论假设。张金桥等(2006)用该实验范式,将英语句子改用句式1类型的汉语空间简单句,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参照客体优先表征理论假设在视觉搜索任务中也得到支持(Bradley&Gregory,2011;Yuhong,et al.,2014)。

    本研究以句式1和句式2作实验材料,用改进后的句子一图形匹配实验,通过视、听通道呈现句子,对双方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实验中所采用的句式1和句式2均为肯定句,基本词序为“主→谓一宾”结构,均表达“A-B”这一空间关系的事实。句式1和句式2的差别在于:在句式1中,“A”是先提述参与者,“B”是参照客体(参照客体后置):在句式2中,“A”既是先提述参与者,又是参照客体(参照客体前置)。按前述两种理论假设,个体对句式1或句式2进行命题表征时,都要先确定表征的基础,之后以此为基础对后继项目进行表征(或映射)。如果个体将先提述参与者作为表征的基础,那么,句式1和句式2中,“A”为先提述参与者,被试均应以“A”为基础开始建构,之后表征“B”

    (或映射B)进入空间结构,那么两种句式在一致条件下较不一致条件下容易加工。如果个体将参照客体作为表征的基础,那么句式1中先呈现探测刺激“B”与句式2中先呈现探测刺激“A”符合由“参照客体一指示客体”的顺序,那么被试对句式1中先呈现刺激“B”较先呈现刺激“A”更容易加工,而在句式2中则相反。此外,关于空间关系句理解的理论多是基于视觉阅读任务,而现实生活中空间关系句在听觉通道更为常见,有研究认为当以听觉而非视觉的方式显示信息时,言语工作记忆的序列性特点会影响个体对句子的理解(Vergauwe,Camos,&Barrouillet,2014)。因此,个体表征听觉通道呈现的不同空间关系简单句是否存在与阅读任务类似的加工特点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刘海燕 苏娟 郝清池 阴国恩)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