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562553
大学生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的关系(3)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3期
     4 讨论

    4.1 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

    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接触媒体暴力程度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媒体接触频率对孤独感无显著影响。

    男生的孤独程度高于女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唐民认为之所以男性的孤独程度较高,是因为女大学生在应付方式中的幻想分量表中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幻想可能会减低其孤独程度(唐民,2007)。另外,这可能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有关。由于传统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女生比男生更善于用哭泣宣泄、向人倾诉等应对策略,这些因素会有利于女生减少孤独感。

    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相关,即接触媒体暴力程度越高,个体的孤独感越强烈。涵化理论认为接触媒体暴力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从而导致孤独感增加。除此之外,这种相关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国内外现有研究表明接触媒体暴力的个体往往具有很高的攻击特质(李婧洁。张卫,甄霜菊,梁娟,章聪,2008),李幼穗等人认为之所以高攻击型儿童的孤独感分数高于低攻击型儿童,其原因可能是高攻击型儿童会高估自己的社会地位,认为他们比大多数同伴受欢迎(李幼穗,孙红梅,2007)。现实中高攻击型儿童的受欢迎程度往往不高,所以形成了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而孤独恰恰是人际关系中无法满足社会期望,从而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引发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所以媒体暴力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仍处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末期,当发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现实难以达成一致时,痛苦和迷茫使他们开始寻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统一的方式和途径f郭俊伟,杨德兰,2007),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暴力媒体就是他们的选择。

    4.2 暴力媒体接触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

    大学生的暴力媒体接触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媒体接触频率和接触媒体暴力程度普遍高于女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张学民等,2012;张静,2004)。男生更喜欢包含暴力内容的媒体节目,雄性激素是其生理基础。另外,目前中国仍然是男权主导的传统社会,暴力彰显着男性的强悍与力量(燕道成,2010)。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电脑游戏,其中的暴力内容大多走的是英雄、侠义、豪爽和忠诚的情感路线,这些更符合社会文化对男性的预期(汪献平,2008)。而对于女性而言,她们追求的是温婉贤淑的社会定位,而暴力媒体显然有悖于这种定位,所以接触的会相对较少。

    接触媒体暴力程度性别和年级存在交互作用,男生年级越高接触媒体暴力程度越高,女生接触媒体暴力程度则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对于男生来说,在高中时代“暴力”媒体内容是被老师和家长严令禁止的。思维和行为的惯性使低年级学生对于媒体中的暴力内容仍然敬而远之。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死本能在外界约束减弱的时候会得到释放,很多学生开始接触到媒体暴力。而基于文化和生理的因素,对男性来说,这种变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对女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后有了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社会文化的约束使她们仍然很少接触媒体暴力。

    4.3 研究不足

    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研究结果显示媒体暴力接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相关,这种相关的内在机制还不得而知,人际信任是否是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本文结果显示媒体接触频率与孤独感之间并无显著相关,这与现有的部分研究结果(张镇,刘月霞,张建新,2006)不一致,原因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暴力程度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而媒体接触频率与孤独感则无显著相关。(2)大学生接触电视剧暴力程度最高,其次是电影,暴力程度最低的是电脑游戏:大学生接触媒体暴力程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3)电影是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其次是电脑游戏,接触频率最低的是电视剧;大学生媒体接触频率有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交互作用不显著。 (李世强 孙铃 李季)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