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遗忘条件下DRM词的加工深度和情境对错误记忆的影响(2)
在实验二中考察定向遗忘条件下DRM词的所处情境如何影响错误记忆。所选取的情境因素是DRM词伴随的F.R指令是集中呈现还是随机呈现。根据一次击中假设(one shot hypothesis),相同的语词以间隔方式重复的随机呈现.会改变情境存储方式,因为每次语词编码时语词所在情境细节会更新;而集中呈现时情境的存储细节没有变化。根据这一假设,随机呈现语词的情境依赖性更强.在遭遇F指令,语词受到的削弱也越大(Sahakyan,Delaney,&Waldum,2008)。我们推论在DRM列表中,集中将F指令或R指令施与DRM词后,可构成集中被抑制的典型语义情境或需集中记忆的典型语义情境:随机呈现指令,则构成了随机波动的抑制和记忆情境,这两种情境的情境存储形式不同,也会对DRM词的记忆施加不同的影响。
2 实验一 定向遗忘条件下DRM词的深、浅加工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选取某大学本科生40人(男20人女20人),年龄范围为18.9+1.18。所有被试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并自愿参加本实验。实验结束后向被试提供小礼品。
2.1.2 实验材料
学习词表:借鉴Stadelr,Roediger和McDer-mott (1999)中的10个DRM词表,预实验发现所用同表能诱发明显的错误记忆。所选取的每个DRM词表中TBR词(要求记住的语词)和TBF词(要求忘记的语词)各半。
测验词表:再认阶段共80个词,每列词表在再认时各8个词,包括学习词4个(2个TBR词和2个TBF同),关键诱词1个,无关词3个。这样10个列表学习同共40个(20个TBR词和20个TBF同),关键诱词共10个,无关词30个。学习过的词与没学习过的词各40个,保持平衡。
2.1.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x2的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一加工深度(深加工、浅加工),为组间变量。深加工指对词语语义加工,要求被试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判断:浅加工指对词语知觉特征的加工,要求被试对词语的字体进行判断。自变量二为定向加工指令(R、F)为组内变量。R指令引导被试记住刚编码学习的词,称为TBR词:F指令引导被试忘记刚编码学习的词,称为TBF词。
因变量是被试的再认成绩.包括对学习词(TBR词和TBF词)的正确再认率和对关键诱词(lure词)的错误再认率。
2.1.4 实验仪器
用E-prime2.0编制实验程序,用IBM笔记本电脑呈现实验刺激,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2.1.5 实验程序
首先.进行记忆广度测试.目的是控制基础记忆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借鉴张武田、杨德庄(1987)测量记忆广度的方法并结合本实验用单字法定向遗忘范式的特点,事先准备好刺激材料,分别是3-8个的单字。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在注视点之后,逐个呈现单字,每个单字呈现2s,一个单字消失后立即呈现另一个单字,所有刺激呈现完,让被试按照呈现顺序说出刺激内容。如果被试正确说出6个单字,却没有通过7个单字测试,则记忆广度至少是6.但不够7.取两数的中点6.5计分(杨治良,1998),测试结果深加-T组的记忆广度( 6.20+0.98)与浅加工组的记忆广度(6.45±1.32)之间差异不显著,t(38) =0.681,p>0.05。记忆广度作为协变量进行分析。
随后进入正式实验,包括练习阶段、学习阶段、干扰阶段和再认阶段.
为了使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在学习之前选取8个非实验词让被试进行练习。待确认被试明确实验流程后,结束练习,开始正式的学习阶段。
被试随机分为深加工组和浅加工组.每组20人。浅加工组在词语呈现后进行字体判断,如该词是黑体,则口头报告 “黑”; 如该词是楷体,则口头报告“楷”:深加工实验组呈现词语的字体与浅加工组一致.但要求被试进行词性判断.如该词是名词,则口头报告“是”,否则报告“否”。两组被试判断后呈现“R”或“F”指示符.要求被试记住或忘记之前的词。
学习阶段.先后向被试呈现10个词表,每个词表12个学习词,每个词表包含12个trial。每个trial的实验流程是:先向被试呈现一个500ms的注视点“+”,再呈现lOOOms的学习词,学习词之后做深浅加工判断,判断的最长时限是1500ms。随后随机呈现1500ms的“R”或“F”指示符各6个.指示符消失后再进行下一个trial。 “R”表示必须记住前面的词,“F”表示必须忘记前面的词。每个词表间隔2000ms,如此反复直至实验结束。
干扰阶段要求被试完成1分钟的四位数倒减3任务。
再认阶段.告知被试无论在学习阶段要求记住的,还是要求忘记只要在学习阶段学习过按F键.未学过按J键,按键后自动进入下一次,要求被试尽快进行判断,深浅加工组测试时的词的字体与学习时保持一致。
2.2 实验结果
采用SPSS15.0对不同加工深度下学习词(包括R词和F词)的正确再认率和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对学习词的正确再认率进行加工深度(深加工、浅加工)×指令(R、F)进行混合方差分析,其中记忆广度作为协变量纳入方差分析方程。首先,对斜率的同质性进行检验,指令和记忆广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6)=0.152,p>0.05,par-tial η2=0.055,不同指令下记忆广度对学习词的正确再认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进行后续的协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可知,加工深度的主效应显著.F(1,37) =27.021, p<0.001, partial112=0.422。指令的主效应显著.F(1,37) =4.964,p<0.05,partialη2=0.118。指令和加工深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1,37) =12.251, p<0.001, partial112=0.249。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深加工下,F(1,37) =29.122,p<0.001,TBR词的正确再认率(M=0.88)显著高于TBF词f朋=0.77);浅加工下,F(1,37)=0.186,p>0.05,二者差异不显著。 (宋耀武 房美妍 仝宇光)
2 实验一 定向遗忘条件下DRM词的深、浅加工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选取某大学本科生40人(男20人女20人),年龄范围为18.9+1.18。所有被试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并自愿参加本实验。实验结束后向被试提供小礼品。
2.1.2 实验材料
学习词表:借鉴Stadelr,Roediger和McDer-mott (1999)中的10个DRM词表,预实验发现所用同表能诱发明显的错误记忆。所选取的每个DRM词表中TBR词(要求记住的语词)和TBF词(要求忘记的语词)各半。
测验词表:再认阶段共80个词,每列词表在再认时各8个词,包括学习词4个(2个TBR词和2个TBF同),关键诱词1个,无关词3个。这样10个列表学习同共40个(20个TBR词和20个TBF同),关键诱词共10个,无关词30个。学习过的词与没学习过的词各40个,保持平衡。
2.1.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x2的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一加工深度(深加工、浅加工),为组间变量。深加工指对词语语义加工,要求被试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判断:浅加工指对词语知觉特征的加工,要求被试对词语的字体进行判断。自变量二为定向加工指令(R、F)为组内变量。R指令引导被试记住刚编码学习的词,称为TBR词:F指令引导被试忘记刚编码学习的词,称为TBF词。
因变量是被试的再认成绩.包括对学习词(TBR词和TBF词)的正确再认率和对关键诱词(lure词)的错误再认率。
2.1.4 实验仪器
用E-prime2.0编制实验程序,用IBM笔记本电脑呈现实验刺激,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2.1.5 实验程序
首先.进行记忆广度测试.目的是控制基础记忆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借鉴张武田、杨德庄(1987)测量记忆广度的方法并结合本实验用单字法定向遗忘范式的特点,事先准备好刺激材料,分别是3-8个的单字。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在注视点之后,逐个呈现单字,每个单字呈现2s,一个单字消失后立即呈现另一个单字,所有刺激呈现完,让被试按照呈现顺序说出刺激内容。如果被试正确说出6个单字,却没有通过7个单字测试,则记忆广度至少是6.但不够7.取两数的中点6.5计分(杨治良,1998),测试结果深加-T组的记忆广度( 6.20+0.98)与浅加工组的记忆广度(6.45±1.32)之间差异不显著,t(38) =0.681,p>0.05。记忆广度作为协变量进行分析。
随后进入正式实验,包括练习阶段、学习阶段、干扰阶段和再认阶段.
为了使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在学习之前选取8个非实验词让被试进行练习。待确认被试明确实验流程后,结束练习,开始正式的学习阶段。
被试随机分为深加工组和浅加工组.每组20人。浅加工组在词语呈现后进行字体判断,如该词是黑体,则口头报告 “黑”; 如该词是楷体,则口头报告“楷”:深加工实验组呈现词语的字体与浅加工组一致.但要求被试进行词性判断.如该词是名词,则口头报告“是”,否则报告“否”。两组被试判断后呈现“R”或“F”指示符.要求被试记住或忘记之前的词。
学习阶段.先后向被试呈现10个词表,每个词表12个学习词,每个词表包含12个trial。每个trial的实验流程是:先向被试呈现一个500ms的注视点“+”,再呈现lOOOms的学习词,学习词之后做深浅加工判断,判断的最长时限是1500ms。随后随机呈现1500ms的“R”或“F”指示符各6个.指示符消失后再进行下一个trial。 “R”表示必须记住前面的词,“F”表示必须忘记前面的词。每个词表间隔2000ms,如此反复直至实验结束。
干扰阶段要求被试完成1分钟的四位数倒减3任务。
再认阶段.告知被试无论在学习阶段要求记住的,还是要求忘记只要在学习阶段学习过按F键.未学过按J键,按键后自动进入下一次,要求被试尽快进行判断,深浅加工组测试时的词的字体与学习时保持一致。
2.2 实验结果
采用SPSS15.0对不同加工深度下学习词(包括R词和F词)的正确再认率和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对学习词的正确再认率进行加工深度(深加工、浅加工)×指令(R、F)进行混合方差分析,其中记忆广度作为协变量纳入方差分析方程。首先,对斜率的同质性进行检验,指令和记忆广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6)=0.152,p>0.05,par-tial η2=0.055,不同指令下记忆广度对学习词的正确再认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进行后续的协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可知,加工深度的主效应显著.F(1,37) =27.021, p<0.001, partial112=0.422。指令的主效应显著.F(1,37) =4.964,p<0.05,partialη2=0.118。指令和加工深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1,37) =12.251, p<0.001, partial112=0.249。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深加工下,F(1,37) =29.122,p<0.001,TBR词的正确再认率(M=0.88)显著高于TBF词f朋=0.77);浅加工下,F(1,37)=0.186,p>0.05,二者差异不显著。 (宋耀武 房美妍 仝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