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760199
中文阅读中基于字、词的眼跳目标选择策略:来自消失文本方面的证据(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1期
     3.6 讨论

    实验二表明,词n+l或者n+l其中部分字在注视词n后的120ms之内消失,并没有影响总的阅读时间,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文读者在注视词n的开始就已经将注意资源分配至词n+1上并开始对之加工。具体眼动指标可以发现,词n+1上汉字消失同样也导致了权衡注视次数和注视持续时间的眼动策略(由表2可见,消失条件导致注视点数减少.单个注视持续时间变长).词n+1消失和字n+1消失条件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大于控制条件。由此可见,词n+1处文字的消失文本迫使读者取消了部分眼跳.进而导致单个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显然,词n+1处文字的消失影响了部分相邻的词间眼跳的产生,我们进一步分析相邻同间眼跳数量和跳读概率这两个指标,结果发现.只有词n+1消失条件才能对它们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词n+1消失条件导致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减少和跳读概率增加,而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没有影响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和跳读概率。这表明,相邻词间的眼跳主要以字单元为选择目标。

    由实验一的结果可见,注视词(词n)视觉单元的完整程度是影响再注视眼跳的因素。中文基本书写/视觉单元为字,词n+1是个较高级认知加工水平上的概念,实验二的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导致词n+1在视觉上不够完整,但这两个“字消失”条件并没有像实验一的两个“字消失”条件那样影响相邻词间眼跳和跳读概率.说明相邻词间眼跳主要基于单字选择目标。另一个支持此推断的证据是:字n+1消失导致单个注视时间持续时间更长,平均眼跳距离长于字n+2消失条件(见表2),此现象合理解释是,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取消了基于相应汉字为选择目标的眼跳.字n+1消失促使基于字n+2眼跳增多.字n+2消失促使基于字n+1眼跳增多,这同样说明相邻词间眼跳是基于词n+1内汉字为选择目标。

    4 总讨论

    除了回视性眼跳外,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是阅读中常见的两种类型的眼跳。E-Z读者模型和SWIFT模型对上述几类眼跳过程是否基于相同机制,以及眼跳选择目标环节与眼跳计划环节是否独立的看法并不一致。前者认为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是基于不同的机制.眼跳选择目标开始于眼跳计划的末端( Reichle et a1.,2003;Pollatsek et al., 2006).后者认为阅读中各类眼跳基于相同的机制,眼跳选择目标与眼跳计划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环节(Engbert et al.,2002,2005; Kliegl et a1.,2006)。不过,它们都吸收Becker和Jurgens(1979)的研究成果并且认为,眼跳计划可以被分为的不稳定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也都承认当下一个眼跳计划开始于前一个眼跳计划的不稳定阶段时.前一个眼跳计划将会被取消。基于以往的研究显示,消失文本会导致词内再注视眼跳被迫取消的事实(刘志方等,2010),本研究通过考察消失文本范式所能取消眼跳的类型,确定中文阅读中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单元,并进一步探讨两类眼跳发动的机制问题。

    实验一的消失文本条件操控注视词(词n)中汉字的呈现方式,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条件,消失条件导致每个注视点持续时间增加.注视点数量减少,眼跳幅度增大。Liversedge等人认为两种可能的原因导致在阅读英文时,消失文本会导致单个注视点持续时间增加: (1)注视点视觉信息的突然消失延迟的眼跳发动时间, (2)由于不能获取视觉信息,消失文本取消了部分再注视眼跳.从而导致单个注视点的持续时间变长(Liversedge eta1.,2004)。进一步分析实验一各条件中的再注视概率后发现,所有消失文本条件中再注视概率均显著少于控制条件,并且各个消失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字消失条件和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眼跳的影响是相同的。由实验一可知,词内再注视眼跳往往是由词内其中一个汉字起始,落在词内另一个汉字上,字消失条件下,词内再注视眼跳的目标尚没有消失,但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眼跳的影响与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眼跳的影响相同,由此可见,保持词的视觉性完整是词内再注视眼跳产生的重要条件。总之,实验一结果表明词内再注视眼跳主要是以整词视觉单元为选择目标。

    中文的基本书写/视觉单元是汉字.词汇是个较为高级的概念.汉字识别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形成"同汇"实体:研究显示.中文词常常被知觉为整体单元,词边界能够影响词内汉字识别,词边界信息也是部署注意资源的重要参考线索(Li&Logan, 2008; 11, Rayner,&Cave, 2009; 11&Ma, 2012)。冈此实验一发现词汇是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可能归根于,读者已经对注视词汇进行的较为深入的识别加工。不过实验一的结果不能揭示,注视点右侧词汇是否也能够引导相邻词间的眼跳。实验二通过操控词n+1字词消失方式,考察相邻词间眼跳的选择目标的主要依据单元,其中的字消失条件导致词n+1在视觉上不够完整.如果对词n+1预视加工能够引导或影响相邻词间眼跳以词n+1为目标,那么应该看到实验二字消失条件对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和跳读概率这两个眼动指标的影响应该与词n+1消失条件没有差异。不过,由表2的数据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二的字消失条件(字n+1消失条件.字n+2消失条件)都没有影响以上两个眼动指标。由此可见,相邻词间眼跳的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是汉字,而非词n+1。

    拼音文字中的每个词汇为格式塔单元,读者可以依照这些低级视觉线索为眼跳选择目标(Pollatsek et al., 2006; Reichle et al., 2003, 2006; Engbert et al., 2002; Kliegl et al., 2006; Yang& McConkie, 2004),特殊的书写方式导致中文阅读中的眼跳控制过程必然异于拼音文字。对于中文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的控制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假设:同定步幅(constan,t distance .saccade)假设和加工引导(processin,g-based saccade)假设。前者认为,中文读者以同定的幅度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如果中文读者基于固定步幅执行眼跳,那么就应该看到消失文本条件对眼跳过程基本没有影响.当前的实验结果显然不支持这种假设。加工引导假设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1) Yan与其合作者认为,中文读者可在预视中执行切分词n+1过程,如果该过程成功,那么渎者将基于词n+1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否则则基于词n+1的首字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Yan et al., 2010; Shu, Zhou, Yan,&Kliegl, 2011; Yan,Zhou,Shu,&Kliegl, 2015),然而本研究中没有发现"相邻词间眼跳中存在以词n+1为选择目标的眼跳"。 (2)在一次注视中中文读者加工尽可能多的字词.随后的眼跳离开这些被加工过的汉字(Li et al., 2011; Wei, Li,&Pollatsek, 2013),但是实验二发现词n+1内汉字消失影响跳读概率和相邻词间眼跳数量显然不能支持这种观点。 (3)读者对副中央凹内汉字的识别加工引导眼跳落点(Liu,Reichle,&Li,2015),本研究发现词n+1内汉字消失导致读者取消指向其中汉字的眼跳,结果显然与此观点相符合。

    学者对这种再注视眼跳的发生机制存在分歧。E-Z读者模型假设在注视某单词时,会产生一个"受随机函数影响"的再注视眼跳计划:注视词汇熟悉性检验的完成将触发指向下一词汇的眼跳计划.如果对注视词汇熟悉性检验在再注视眼跳计划达到稳定期前完成,再注视眼跳将被取消;否则再 .注视眼跳将被执行(Reichle et a1.,2003)。SWITF模型认为.眼跳系统根据词汇的相对激活程度选择眼跳目标,再注视眼跳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正在被注视的词汇依然具有竞争眼跳资格的力度.这样再注视眼跳、相邻词间眼跳和回视具有相同的发生机制(Engbert et al., 2002; Kliegl et al., 2006),中文:词间没有空格,字间有少量间隙导致它们不能直接解释中文阅读中的眼跳控制过程。本研究发现,中文阅读中的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在选择目标环节并不相同,前者以注视词汇为目标.后者以汉字为选择目标.由此可见中文阅读中的这两类眼跳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本研究揭示字词加工在中文阅读眼跳控制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注视点位置而言,读者不同位置上的字词加工程度不同.因此揭示眼跳发生机制必须参考其目标文字的加丁_程度。当然,全面揭示中文阅渎中的眼跳发生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词内再注视眼跳的主要以词为单元选择眼跳目标,相邻词间眼跳以字为单元选择眼跳目标。 (刘志方 王若逸 张智君 刘炜)
上一页1 2 3 4